第165节
(1/2)《此乡多宝玉》 / 英渡
萧索自惭形秽,耷拉着脑袋说:“我什么都不会。”
“状元公什么都不用会,自有人来帮你做。”沈砚密密匝匝的吻落在他脸上,“以后我负责宠你,你就负责恃宠而骄。”
第124章 不会有事
逆书案案发没有两日便搁浅了,御史台与刑部在朝堂上争执不休,皇帝不好忤逆群臣之意,亦不好偏帮其中一方,心内更有几分踌躇,因此下令再议。
两日后,大理寺卿卫岚上书,言称此案事关朝臣清白,原该由御史台审理,但如今牵扯到都御史,御史台理应避嫌。
按惯例,御史台回避的案子应当移交大理寺审理。况且律法明规,流刑以上案件皆上报大理寺。刑部一向只管复核与定法,除非皇帝格外降旨,从不直接参与审案,所以无权过问此案。
沈砚在朝中煽动不少武将附和——如今正是战时,皇上也不得不格外看重他们些——兼之卫岚的理由无懈可击,张云简虽口口声声说案子最早是他们所受理,但终究还是未能争过大理寺。
程池转去大理寺监牢后,刘思文匆匆赶去了将军府。
彼时沈砚正与萧索在一处吃晚饭,见他来先招呼他坐,又收拾过残席,方道:“我已和卫岚打好招呼了,今夜便过去。你来得正好,和我们一道去。”
他本不愿带萧索去,奈何后者不肯,非要同去,沈砚的棉花耳朵禁不住他两句好话在旁边一求,只得答应了。
出门时管家送上一只包袱并一只食盒,沈砚直接给了刘思文:“这里面是几件衣裳和一些吃食,还有些伤药,你拿给他罢。大理寺的监牢毕竟是关平民的地方,衣食皆不如你们御史台的,你带了去,他必高兴。”
他说着眨了眨眼:“锦上添花小人多,雪中送炭君子少。”
萧索不禁瞥了他一眼:“你竟还知《增广贤文》。”
“听别人说的。”沈砚揽着他靠在车厢壁上养神,丝毫不避讳刘思文在场。
萧索微微尴尬,不过想来刘思文早已见怪不怪,也不多掩饰。只是他此刻与心上人不得相见、心急如焚,自己两个卿卿我我似乎太点眼。萧索便不顺着沈砚的意思,向外挪了挪。
沈砚凝眉睁开眼,见他的神色,心里了然,只得没趣地收回手,带着几分烦躁催十一快些走。
马车疾驰如飞,不多时便已抵达大理寺。
此处在西城角,背靠青山,前面一排排高门大户甚是安净,两旁树冠遮天,街道平整宽阔,四周毫无人烟,蹄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沈砚当先下车,将萧索抱下来,给他披上一件暗花斗篷、戴上风帽,道:“咱们悄悄来的,别暴露了身份。”
萧索一张脸藏在宽大的帽檐下,轻轻点了点头:“嗯。进去吗?”
沈砚吩咐十一将马车停到不显眼的地方去,带着二人从高阶旁边的角门进去。那里早有两个寺丞奉命等候,见面揖揖手便引着他们往狱中去。
沈砚说的不错,此处的监牢的确不比御史台的j-i,ng致整洁,却也没有刑部的巍峨y-in森。萧索一壁向里走,一面打量四周,见两排的监房大都空着。
“牢狱不兴,可见我朝风清气正。”他在沈砚耳边低声说。
沈砚自然知道,大理寺关押的皆是重犯,所犯之罪即便不死也要充军。这监房空空,并非是风清气正,而是刚入了秋,一干人犯都斩的斩、流放的流放了。
不过萧索胆子小,这话他是不会说出来徒惹他心慌的。只是他不说,不代表刘思文不会说。他还未来得及使眼色,内情便泄露了。
萧索垂着头未作声,牵着沈砚的手却隐隐颤抖。旁人大约都以为他是怕,其实除了怕,他更有许多怅惘之情。
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事,总会令人压抑。
沈砚手从斗篷里伸进去,暗暗搂住他腰身,紧紧手,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萧索报以一笑,不必多言。
狱差行事透着大理寺的一惯作风,亦是卫岚的一惯作风,从头至尾未出一声,只是默默给他们引路开门,随即躬身退了下去。
程池正在角落里睡觉,安然若家中高卧。刘思文进去惊醒了他,二人目光相接,一时都不知如何开口。
沈砚急着问案子,上前一步打破他们之间的僵局:“程学士,可还记得我?”
程池一顿,不慌不忙地翻身下地,整整衣服拱手道:“见过将军。”
“不必多礼。”沈砚摆摆手,坐在桌边,“你坐,我就是来问些事儿。”
程池不敢坐,奈何沈砚执意不肯,便倚着床边坐下,道:“将军有事,但问无妨。”
“你应该猜到我要问什么了。”沈砚回头示意两个寺丞躲开,拉着萧索垂在身边的手说:“此案究竟是如何,只有你最清楚了。张云简如何问你的,他手里究竟有何证据?”
程池冷笑道:“此案原是莫须有,那本《岁和文集》从前本是千金难求的著作,读书人没有未听说过的。若说这本书是逆书,那天底下都没有好书了。不过是有心人污蔑,想要拿这个做文章,反而带累了老先生一世清名。说起来此事还与将军有关……”
“与我有关?”沈砚打断道。
程池颔首说:“将军可还记得,当初您在弘文馆里打了的那个儒生?”
他话一出口,萧索瞬间恍然:“是杨维举,是他做的这些事?”
“他倒没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