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节 微微的情愫
(2/3)《他从末世来》 / 竹茶楣上的文字是阿拉伯语,据说土耳其之前的官方语言一直是阿拉伯语。
1928年之后,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后着手改革国家的语言,用以标志新国家与旧有奥斯曼帝国旳分别,才有了现在的土耳其语。
清真寺里不可或缺的宣礼塔。且各具特色,从土耳其回来之后云落曾认真观察过身边的清真寺,发现几乎都没有宣礼塔,可能因为清真寺太小,华国只有在可以看到宣礼塔,还能自由进出清真寺。
在埃及。女性必须要包住身体和头发才能进入清真寺,而在土耳其,除了祈祷时间之外都可以自由参观,不需要包头,但必须包住裸露的部分,规矩从西向东,慢慢转变。
进入清真寺之前在台阶上看到的黑猫,已经有些年岁了,胡子斑白。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来访的游人,相当威严可敬,果然受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影响,连这里的猫儿都极具贵族气质。
窗户的彩绘玻璃据说都来自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的o岛(玻璃岛),在阳光和灯光的交相辉映下,显得格外迷离梦幻。
当云落初次见到如此美景,惊叹于繁星般的吊灯的同时,也被欧风华丽的彩绘玻璃深深吸引。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亚欧文化融合的见证呢?在伊斯兰教中人可以直接与神对话,心想身在此情此景下祈祷。
会不会感觉更接近真神安拉?地毯也是绝世美物。花纹刺绣精细,如梦似幻的场景,更增添了蓝色清真寺神秘的氛围。
整个清真寺的内壁用2万多枚的伊兹尼克(iznik)瓷砖作为装饰,主色调为蓝色,非常美丽。这些瓷砖不光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还和建筑整体相融合。延续着美丽。正因为如此,人们亲切的称其为“蓝色清真寺”。
在蓝色清真寺西侧就是竞技场的遗址,广场上矗立着3根立柱。最南侧的是高达25.6米的带有浮雕的“迪奥多西一世方尖碑”,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从埃及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运来的。
“蛇之柱”因为运输中折断,仅8米高。这是君士坦丁一世从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运来的。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为纪念波斯战争而建的。团友戏称这是天津大麻花,初看确实有点。
近处的八角形建筑为“德国之泉”,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赠送的……据说屋顶上藏了不少用阿拉伯语书写的谚语。
蓝色清真寺的对面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依然可以看到宣礼塔,如果不说这是东正教的教堂,云落依然会觉得它是个清真寺,它和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都是难得保存至今的东正教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建于东罗马皇帝ju统治时期,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
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的古迹门票喜欢做成钥匙状,这些古老的建筑就是打开了解曾经辉煌过的古文明的钥匙,现在已经是著名的宗教博物馆。
这座教堂比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要更加恢弘,更具有东方民族特色,参观的游人如织,门前的公园似乎也有不少当地人坐在躺椅上闲聊,在古迹中徜徉休闲的感觉也很惬意。
进入教堂参观,立即被这里精致的建筑风格惊呆了,屋顶上除了有圣母和基督的壁画,在柱子上还悬挂有许多镌刻了阿拉伯语的巨型圆形牌子。
亚欧文化冲撞又有了如此美好的体现,很多之前觉得格格不入的东西在这里居然感觉相当融洽,让云落更加相信,最美的艺术皆源自于宗教。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参观比较轻松,不用再包住手臂,还可以随意走动。圣母和基督的形象都很有当地人的特征,要想让宗教走入人心,差不多的样貌会让他们感觉亲切许多。
在教堂外闲逛时碰到一对亲密的情侣,他们似乎是自由行,正拿着地图探讨,刚好被云落抓到这个经典的场景,这里的氛围似乎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旁若无人,只身在彼此的世界里……
上午的游览结束后,纳兰涩琪和云落跟着导游穿过了许多条曲曲折折的小巷才找到吃中餐的地方,自从用过那次当地餐之后纳兰涩琪和云落就坚决要求食中餐,这对很少有华国游客光顾的土耳其来说有点困难。
于是纳兰涩琪和云落的用餐地点被改在了一家景点附近的韩国料理店,原本以为只能吃吃泡菜和冷面,后来才发现他们也兼做中餐,服务员和厨师依然是当地人,还是完全看不到亚洲人的影子。
古迹群附近的小巷子都很有特色,圆石路面,普遍较窄,大车基本上很难通过,街道两旁除了咖啡厅就是民宿,如果有机会来伊斯坦布尔自由行,在这里租个小房间,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在去餐厅的路上,看到了当地人正在玩儿足球,土耳其的足球是国民运动,不论男女老幼都很喜欢,土耳其航空的广告都是邀请国家队的足球明星来代言,就跟乒乓球和羽毛球在华国的地位差不多。
下午的游览重点放在了土耳其老皇宫,这是一座神奇的皇宫,里头的藏品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