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2/3)《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 金韵蓉不美的人硬要东施效颦而变得更可笑、更丑、更不美丽的意思。严格讲起来,它和注重自己的外表理应不会扯上任何的关系,可有趣的是,它却变成大家都能认同的说法。事实上,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注重自己容貌的人,多少可以看出若干心理上的不认同,或者更贴切地说,用它来平衡内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补偿心理。
没错,20多年前,当大多数的人都还只用一块“灯塔牌肥皂”从洗脸到洗身子时,“带着力士牌香皂去洗澡”,是讲究、是臭美;当好不容易盼到了工资,下狠心给自己买罐“万紫千红雪花膏”搽脸油时,是讲究、是臭美;当穿着一身“的确良”衬衫长裤、骑着自行车穿街过巷时,是讲究、是臭美。在那个物资与人心都相对质朴的年代,一支可以用上3、5年、价值8元钱、只在重要场合才舍得祭出的口红,就足以承载女人对美丽的向往与欲求。
可是,这样的年代并没有持续得太久,当商品经济的号角吹向曾经空白的大地,原来以为装扮是臭美的静谧,有如窒闷了一个冬季的春雷,平地一声地轰然响起。它的力度之大、威力之猛,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震慑了原以为波澜不惊的中国女人的心底。
20世纪90年代,应该是中国化妆品发展最富有戏剧性的10年,有一份针对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的官方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组颇为吓人的数据:90年代以来,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的年发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长态势,而上游企业的销售额,每年也以50以上的增长率迅猛发展,而这些增长主要是靠人均化妆品消费额的提高来推动的。从1980年的0。2元,到1989年的2元,再发展到1997年的16。5元,直至2006年,人均消费已达到了30元以上。也就是说20余年间化妆品的人均消费足足增长了150倍之多
你已经看得喘不过气来了且慢,更吓人的数字还在后头。根据另一份行业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在2006年化妆品的消费总额已经突破人民币770亿元,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000亿元左右,而它的成长比例也将超过总体经济成长的比例。
这些数字听起来或许惊人,也或许有些遥远,但你只要走访一趟各大城市的百货公司或商场的化妆品销售专区,在装修精致、美轮美奂的国产化妆品、进口化妆品销售柜台间停留一小会儿,就可以知道数字所代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有一位远自欧洲被外派到中国来的化妆品公司高层主管,曾经用流利的中文这么形容中国的女性消费者:“她们是我的宝贝儿”
当然,中国的女性消费者当然是这些外国商人的宝贝儿,而且我们不仅仅是宝贝儿,还是能左右他们生产线规模的大腕儿。二、三十年前,欧美各大国际性化妆品牌鲜有投注人力、物力在“美白产品”的研发上,因为对金发碧眼皮肤苍白的她们来说,美白绝不是市场需求的主力产品。可是当中国女性消费者开始展现傲人的购买实力之后,你再回头看看他们现今的产品线,就知道什么叫做“形势比人强”了
可是,任何飞跃的脚步都难免有因速度太快而磕碰跌撞的时候,中国女人的美丽进程当然也遭遇了一段晦涩的坎坷岁月。当女人们被化妆品广告中模特儿近乎神话般清亮的眼睛、白皙的肤色、光滑的皮肤震惊,进而发现自己脸上因缺乏保养而积聚的黑斑、皱纹、瘢痕时,心悸之余,常年被忽略的委屈匮乏陡地爆发为一股迅猛的烈焰,这股烈焰,烟熏了女人理性的眼睛,填满了不肖商人的荷包,同时也灼伤了女人脆弱的皮肤和爱美的心灵。
所幸,中国强劲的市场实力没有让这个晦涩的年代盘踞得太久,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短短的几年间,各种女性时尚杂志书刊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的书报亭中,像阳光和雨露照亮丰富了曾经狭小封闭的视野。从此,中国女人不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在和世界流行“零时差”的媒体喂养下,在购买实力强大的底气撑腰下,有能力识别好东西、消费好东西的中国女人坐在家里也能掌握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的流行脉动,并且不用再出远门也会有国际知名大品牌络绎于途送上家门前来。
说起国际知名大品牌,但凡有出国旅游或在国外生活经验的朋友都知道,中国进口化妆品的价格总是要比在国外买时贵上好几成。究其原因,除了有不得不列入考量的各种基本支出,如关税、运输费用之外,还有一个厂商“趁虚而入”、投其所好的消费心理在其中,那就是在消费心理学上所说的“炫耀性消费”心理。说得白话一点儿就是面子消费、身份消费,也就是明明知道多花了钱,也宁愿多花了钱,但是买得的是高人一等的尊贵感和虚荣感。根据经济学家对人类消费行为的解释,面对炫耀性消费产品时,价格越高,它的炫耀效用就越高,因此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中国快速崛起、为数众多的新富阶层,正好为这个消费理论作了最完美的诠释。
如果近日你留意上网查询和保养品相关的信息就一定会发现,有个最in的话题正在发生,那就是保养品的价格已直逼黄金,一瓶30毫升的膏体或液体,很可能在短短的2个月之内,就花掉你一个金手镯的价钱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它们不但没有吓倒爱美的女生,反而卖到无货可卖的抢手境地。
今天,中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