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校园耽美 » 重生之红星传奇 » 第一二二章 会师风云(七)

第一二二章 会师风云(七)

(1/3)重生之红星传奇 / 豫西山人


一个记者举手后站起来问道:“请问刘司令员,贵军占领西安,只要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西安民众自然是热烈拥护的。我关心的是,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现在在哪里?他们都是关中子弟兵,很多人都会关心他们的安危。能否请刘司令见告?”

刘一民沉思一会儿,说道:“这位记者朋友,关于十七路军的去向,本来是军事机密,你不该问,我也不能告诉你。但是,考虑到陕西人都重视乡党情谊,十七路军又是一支纪律比较严明、对陕西稳定做出过贡献的部队,杨虎城将军对陕西的教育、水利建设也多有建树,我党中央和红军总部对对十七路军和杨虎城将军评价很高,我本人也很敬重杨将军,希望有一天能与他做战友,携手走上抗日战场。因此,我可以告诉你,并请你转告陕西的父老乡亲,十七路军已经从川北撤回,只损失了一个旅的兵力,现驻守安康。我在这里可以郑重保证,无论十七路军将来去向如何,他们在陕西的家属都会受到我军保护。特别是杨虎城将军和孙蔚如将军、冯钦哉将军三个人的家属,愿意留在西安,我们欢迎,愿意去安康和亲人汇合,我们派人护送。我想通过你和你的报纸,告诉杨虎城将军,欢迎他率部参加红军,和我们一起抗日,一起救中国,一起建设新陕西,做全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做乡党眼中的真豪杰。也欢迎杨虎城将军的老上司、老部下、亲属去安康看望他。万万不可自误,与红军作对。我可以实话告诉你,如果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不是对陕西有所贡献、名声尚好的话。现在他们已经被消灭了,我们红军主力是不可能放他退到安康的。”

那个记者连说谢谢。

有一个记者问道:“请问刘司令,贵军占据西安后,陕西四周都是**部队,你们能守住么?会不会继续长征啊?”

刘一民笑笑:“你知道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么?”

记者说知道。

刘一民又问:“你知道薛岳么?”

记者又说知道。

刘一民说:“那你一定也知道何健了?”

记者使劲点点头:“湖南省主席,大军阀,湘军战斗力据说很强。”

刘一民说:“我告诉你,我的部队在湘江边的时候只有1000人,打了白崇禧和何健变成了2000多人。在湖南通道,我就用这2000多不到3000人的一个团,消灭了何健三个师,击毙他一个师长,俘虏他两个师长。后来我这个团升格成了红军中央警卫师,以一个师的兵力,在贵州镇远对上了薛岳的中央军8个师和一个师级支队,全歼他两个师,俘虏两个师长,又打残了他一个师,击溃他三个师,共打死打伤和俘虏他近4万人,缴获枪支弹药无数。后来,我军从贵州入四川,占成都,桂军、湘军和薛岳的中央军都接到了我的警告,不得接近我军后卫200里,否则将予以消灭,他们都很听话。警卫师升格成红七军团后,胡宗南没有吃过亏,竟敢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去夹击我军,红七军团在四川的剑阁将他一个师、四个旅、13个团共3万多人消灭的干干净净,无一漏网。胡宗南本人现在还在我的部队关押着。你说,我们红军能守住西安不能?”

一众记者象听天文一样,目瞪口呆。感觉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形象是那么不真实,看上去如此儒雅,怎么能谈笑间就消灭几万人呢?

一个记者站起来说:“刘司令,既然红军要把陕西建设成抗日根据地,我们当然欢迎。刚才听蔡主任宣读的告陕西人民书,里面说欢迎全国工商业来陕西投资。我想请问,有没有具体的政策?”

刘一民说:“这位朋友,具体政策现在还没有,等过完春节,**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到西安后,就会组建抗日民主政府,这些政策要有抗日民主政府来制定和实施。相信会很快的。”

这个记者又问道:“请问刘司令,这些政策是你们红七军团宣布的,不知道将来的抗日民主政府组成后,刘司令会在里面担任什么职务,能不能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刘一民回答道:“我是个军人,在红军中资历很浅,未来的陕西抗日民主政府中肯定不会任职。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红军的许多高级领导人,都是在国外留过学的饱学之士,我们宣布的这些政策又都是中央批准的,将来的抗日民主政府,一定会贯彻落实的。”

位置比较靠后的几个记者纷纷要求发言,唐星樱指定其中的一个年龄较大的记者发言。这个记者站起来说:“刘司令,据我所知,你们红军在苏区搞的土地革命,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无地农民。这个政策大的方面说是改革方向,但是,许多地主也是靠苦心经营积累了财富,请问,你们会不会还向苏区那样对他们进行坚决镇压啊?”

刘一民实际上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很敏感,想了想,就说:“这个问题,牵涉土地改革政策。需要我党中央出台统一的政策。不过,我想这里面可以分几种情况,一种是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和汉奸,要坚决镇压,没收其土地和财产,分给贫苦农民。第二种是对于那些没有民愤的地主,可以给他们留下足够他们更重的土地,其他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一些人都要饿死了,另一些人却天天花天酒地,靠剥削为生,这不符合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原则。第三种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