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耽美小说网 » 校园耽美 » 重生之红星传奇 » 第四三四章 乌云压顶(再续)

第四三四章 乌云压顶(再续)

(2/3)重生之红星传奇 / 豫西山人

充分,刘一民在通电谈话中把豫东日军的实力说的一清二楚,第一战区纵使不能消灭豫东日军,最起码可以牵制日军,让日军不能集中全力向山东进攻。另一部分将领主张在长江两岸发起攻势,理由是日军华中方面军兵力极度虚弱,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武汉统帅部为这事连续吵了几天,都没有吵出什么名堂,眼看着日军扫荡了冀中、冀鲁边、冀南,又扫荡了鲁西、鲁西南、泰西地区,马上就要大军扑向鲁中南、鲁中了,大本营也没有确定下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动攻击。倒是那些与日军接触的各部队,还主动出击打了几次。

蒋介石其实心里跟明镜一样,知道日军如果消灭了山东的八路军,马上就会掉头进攻武汉。刘一民的通电谈话他也看了,知道刘一民说的都是实话,抗战要想胜利,就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但是,蒋介石心情很复杂,既舍不得让英勇善战的教导师被日军消灭,又担心八路军发展过快,万一八路军能挺过日军大扫荡这一关,将来恐怕会发展壮大的更快。

就在寺内寿一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蒋介石在武汉也召开了作战会议,再次研究当前的战局。

李宗仁觉得当前完全可以利用日军主力扑向山东的机会,组织第一战区、第五战区主力,解决豫东之敌。因此,也顾不得自己桂系大佬的身份了,不等别人发言,率先起立说道:“当前的局势很清楚,山东八路军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原因是日军兵力太庞大了,完全可以形成几个重兵集团,刘一民就是再骁勇善战,但猛虎架不住狼多,想攻击日军一路或死守一个地区,都是不可能的。要是其它战场不配合的话,山东的八路军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到最后就会真的象刘一民说的那样,等日军再来攻击开封或武汉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再在日军后方捅一刀子了。无论如何不能让日军消灭刘一民部的图谋得逞!”

李宗仁的话在座的都明白,也都清楚日军消灭了八路军教导师就会毫无顾忌地攻击武汉。

薛岳首先坐不住了,站起来向蒋介石敬礼报告到:“委座,我建议立即对豫东之敌发起攻击。我有把握可以突破日军兰封防线,如果后续兵力充足,完全可以趁机收回商丘。”

话还没有说完,从重庆赶回来的贺国光就说:“攻击豫东确实不错,现在还是好时机。但是伯陵将军莫忘了,你的豫东兵团前段时间攻击十四师团是个什么结局。损失那么大,还是先完成补充休整的好。再说了,山东战场目前虽然凶险,以刘一民之能,日军要想消灭他,我看不容易。倒是我们得认真研究一下武汉防务问题,日军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武汉,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贺国光这一说,李宗仁心里就大吃一惊,他知道贺国光是蒋介石围剿红军时的主要参谋人员,但没有想到现在上了抗日战场,还有当年对付红军那样的想法。

李宗仁看了白崇禧一眼,坐下来不说话了。

薛岳是硬脾气,听贺国光这样说,直接就顶了回去:“保卫武汉并不是死守武汉,在山东、豫东作战,拖住日军进攻武汉的脚步,不就是保卫武汉么?再说了,十四师团是什么部队,现在豫东的日军能和十四师团比么?我看,再犹豫不决的话,小鬼子打完山东就扑向武汉来了。”

何应钦咳嗽一声,说道:“从抗战战略全局上说,向大后方转移工厂设备、编练部队才是持久作战的根本。保卫武汉是为了迟滞鬼子进攻,掩护战略物资转移。至于山东和华北平原,那里的任务是开展游击战,袭扰敌人,破坏敌人的设施,使其不能放手攻击武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务之急,是赶紧转运工厂设备、整补前段时间作战的损失、加固防线,而不是去向日军发动反击。那样做,恰恰中了鬼子的狡计。”

陈诚听何应钦这样说,有点不爱听,但他是蒋介石最心腹之人,知道蒋介石心里的小算盘,但从战略上考虑,确实应该主动攻击敌人,支援山东作战。于是,陈诚说道:“何部长说的有道理,不过伯陵说的也有道理。我认为可以从南北两线同时向鬼子进攻,北线攻击豫东,南线攻击长江两岸。但是,我们可以把新组建的部队拉上去以打代训,主力抓紧休整部署。不求消灭多少鬼子,只求锻炼部队,策应八路军作战。刘一民说的对,山西的阎锡山、卫立煌也都该趁机行动行动。我军要是迟迟不动的话,在政治上被动,没法向各方面交待。”

陈诚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不是不打,而是大打,把声势造的大大的,一方面牵制日军,配合刘一民部作战;另一方面,也锻炼新组建部队。陈诚这个建议还真不错。

白崇禧心里哀叹一声,站起来说:“我同意薛岳将军的意见,应该在豫东好好地打一仗,迫使日军再次救援豫东。理由有三点:一是日军豫东部队现在都是刚从日本国内来的新组建师团,这样的鬼子战斗力是比不上日军那些常设师团的。二是徐州方向撤下来的原第五战区主力部队,经过这段时间的整补,部队战斗力有所回升,完全可以配合第一战区部队,南北夹击日军。三是我们一打,可以缓解山东八路军一部分压力。等日军扑向豫东的时候,刘一民还可以在敌后配合我们作战。双方互相配合,一打一拉,一拉一打,让日军疲于应付,迟滞日军进攻武汉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