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七章 盛子瑾
(2/3)《重生之红星传奇》 / 豫西山人序烈、王展、钱天素等人发起组织“沭阳县民族解放先锋队”,汤曙红组织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孙良浩、吴书领导的“滨海大队”,王世林领导的“沭河大队”,曹通之、宋耀南领导的“东海大队”,肖松甫、陈云龙领导的“沭阳大队”。
八路军苏北支队为了统一指挥和部队正规化,把海属地区东海、灌云、沭阳境内我党组建的抗日游击队整编为东灌沭独立团,汤曙红任团长,张克辛任副团长,周瑞迎任政委,陈飞任政治处主任。淮属地区由于距离苏北支队活动地区较远,暂时没有整编。
历史上,这个时候苏皖区党委已经将淮阴、涟水两县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自卫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张芳九任参谋长,李干成任政治部主任,高兴泰任政治部副主任,陈亚昌、林士钧任副官处长。
此时,八路军南下部队在皖东北和苏北展开,形势大好,正是成立地方政权、整编地方武装的大好时机。
自从在新圩参加红军以来,刘一民已经算得上身经百战了。这些年的征战经历,让他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具体的作战指挥彻底结合了起来。不说别的,单是整编部队这一项,刘一民就很有心得体会。
从红十八团到今天的教导师,刘一民部之所以规模能够不断扩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骨干部队做基础。这个骨干部队,除了在湘江边整编的红十八团部队外,就是中央红军几次派往红十八团、中央警卫师、红七军团的老红军部队。没有这些老红军部队做骨干,就不可能支撑起教导师这么庞大的队伍。
其实,历史上我军的发展历程也是这样,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有经过长征和三年游击战争锻炼的红军做骨干、做种子。
在抵达西安之前,刘一民部扩大部队的士兵来源都是中央军、桂军、湘军、川军正规军的俘虏,那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新兵蛋子一个没有。也就是说,**替红军训练士兵,保证了红军战士的战术素质基础。
北上抗日后,教导师部队不断扩大,但有一点,新参军的战士都经过了编练司令部的新兵训练,包括那些原来就是**士兵的战士。象教八旅,就是一色的太原会战后**各部散兵。
骨干部队加上吸收正规军俘虏和整编散兵以及游杂武装,再加上以诉苦活动为代表的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八路军教导师一直保持强大战斗力的秘诀。
现在教导师控制了山东的绝大部分地盘,以山东的兵源,刘一民如果不走精兵路线的话,不要说五十万,就是拉起百万大军都不足为奇。问题是部队的战斗力与人数不一定成正比,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战场磨练的部队,不叫主力部队,充其量就是新兵团。
刘一民心里明白,淮属地区的地方武装,现在还处于地方游击队的水准。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必须得集中整训。包括苏北支队和东灌沭独立团,也必须有一个集中整训的过程,否则战斗力就不可能上去。想想吧,王绪五和周法乾诱杀了汤曙红,东灌沭独立团竟然拿这两个家伙没办法,还不得不转移。这要是搁在教导师主力部队身上,恐怕根本不用自己操心,也不用王老虎的特战一中队出手,早就把王绪五的沭阳县常备大队给消灭了。原因就在于东灌沭独立团的战斗力不行。
一想起部队战斗力,刘一民就想起可不光是**有一个师被日军一个大队撵的乱跑的情况,象皖东北、苏北有这么多的游击武装,要不是有八路军主力在,就算是把这些武装集中起来,组织成正规军,暂时情况下,恐怕也对付不了日军一个大队。记得历史上张爱萍在皖东北组建武装,后来发展成新四军九旅,那是经过多少血与火的磨练,才淬炼出一支主力部队的。
刘一民正在思考的时候,**风报告说江上青同志陪着盛子瑾来了。
“盛子瑾?他来干什么?”
**风见刘一民眉毛扬的老高,就报告说盛子瑾只说是求见师长,并没有说来意,而且还带着1000来人的武装。
刘一民一听,就说:“带着1000来人的武装?有意思。”
**风解释说,警卫一营和辎重团早就可以拦住他们,甚至解除他们的武装。是江上青同志报告说盛子瑾是怕路上出意外,才带着部队的,不会有问题的。
刘一民哪里会把盛子瑾的地方武装看到眼里,交待**风安排招待盛子瑾的部队,请盛子瑾进来。
盛子瑾一进门,就拿出了第六专区督查专员的派头,哈哈一笑,伸出双手,作出握手的架势,说道:“刘师长,久仰!久仰!”
刘一民站在屋子中央,脸上笑眯眯地看着盛子瑾,说道:“盛专员,欢迎你到半城镇来做客。你也没有事先通报一声,有失远迎啊!”
盛子瑾看刘一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嘴上说的好听,一点都没有握手的意思,登时就觉得有些尴尬。他脑子里忽然想起,自己光想着保护安全了,忘了眼前的这个青年将军可是把日本人吓得尿裤子的狠角,这半城镇现在是他的指挥部所在地,自己冒冒失失带着1000来人的队伍闯了进来,万一他想到别的地方去,那自己辛辛苦苦组建的这支武装岂不是送入虎口了么?
盛子瑾的脸上开始冒热汗了,汗珠子扑扑嗒嗒往下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