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2/2)[明朝]科学发展观 / 青律



皇帝出于他的人道主义行事准则,此刻并不担心自家房子着火,而是关心这外头的情况。

“黄公公。” 他坐在凉亭里,感受着清凉的带着水汽的长风,慢悠悠开口道:“你在宫外,也住过一些时日吧。”

黄锦忙不迭点了点头,知道陛下并没有要为难自己的意思。

“那么你觉得,这宫外的民居什么的,容易走水么?”

这话一问,黄锦倒是明白了几分。

虽然如今赵尚书已经调整了京城的排污系统,但是卫生习惯这种东西,还是要慢慢培养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群聚集区仍是污浊不堪,臭的让人不想经过。

黄锦想了想,还是如实道:“回禀陛下,老奴觉得……很不稳妥。”

“嗯?你跟朕讲讲。”

原来,这城市民居虽然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的瓦房,但是因为之前流民太多,又手头没钱,就修筑草房全供遮风挡雨。

虽然永乐年间京城常常走水,不得不把很多草房拆除改为瓦屋,但是现在又大量的人口涌入京城,直接造成了许多房子都是挤在一起,房屋之间没有空隙,而且在盛夏的时候,痢疾和瘟疫出现的也非常频繁。

“这其实有点像南方,”虞璁思考道:“南方人口密集,一家走水就蔓延至无数家,因此才会在墙泥等地方颇下心思,尽可能的防备此事。”

北方虽然人口密度小,居民基本上防火意识没有南方强,但是京城这种地方又挤满了人,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皇上想了半天,决定回乾清殿里再看一次地图。

他觉得京城的这个城市规划建设,还是要好好的搞一下。

旧有的城区已经无法承载,何况政府这边也在不断的征用内城的许多地皮。

那么……为何不让新商业区成为新城区的中心,而旧城区成为彻底的政治中心?

本身听赵璜小同学的汇报,现在学校建的速度相当不错,然后大会堂和医院也在设立之中,等再过两年,基本上就会全部投入运行了。

虞璁一琢磨,吩咐陆炳过来一趟,帮他把能圈能划的区域都标注一下。

人口肯定是要扩张的,城墙也肯定是要重建的。

如今经济发展的这么快,城市扩张的速度也空前高涨,很明显要提前做打算了。

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政府来引导房屋的建设。

也就是说,工程队的存在,在这一刻至关重要。

-2-

招标的事情自然交代给礼部,让他们去准备知声堂的下一轮的筹备。

眼下城市建设的事情要交给特定的部门来管,既然礼部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放下那些祭祀天地的繁文缛节,去实打实的做些实事。

之前在西北呆着的时候,他就有开发煤矿,提高全国能源使用能力的想法。

与之并行的,是沥青和水泥的念头。

但是……很难很难。

赵璜监工开会忙了四五天,听说皇上回宫了都没空过去拜见,只亲自写了封述职的折子递上去,全作心意。

虞璁想了半天,还是把他给叫了过来。

如今两人再见,感觉都陌生了许多。

君臣二人都变黑变糙了不少,相视一笑还颇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朕今日叫你来,就是想问问,”虞璁思索道:“如果把石灰石磨碎成粉,再烘干加入各种中和的石料,调制成能浇注路面的水泥,你觉得可能吗?”

赵璜思索了一下,沉声道:“石灰石似乎并不稳定,也不太好调配……但臣愿意率工匠一试。”

“这个事情不能急,”虞璁深呼吸道:“朕只是给个想法而已,成或者不成,都随自然。”

中国古代的材料学,并不是很优秀。

虽然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古代的中国是全优尖子生,是可以碾压世界各国的存在,但是在材料学方面……确实很一般。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里曾经提过,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头味主要构材,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匠人对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这个东西虽然听起来很深奥,其实就跟化学差不多的。

我国在石制建筑上确实有所成就,比如石牌坊、石桥等等都很多,但是这些凿石的构造都是榫卯结构,使他们能够构合如木。

因为,石头相比于木头而言,张力曲力和弹力,都非常的弱。

罗马的工匠可以大刀阔斧的使用富于粘x_i,ng的垫灰构造石制建筑,可是中国这边更多使用的是三合土。

也就是利用糯米、水、土等材料,进行一个材料之间的粘合。

而欧洲人在粗砂砾和石灰的混合方面,做的非常优秀。

虞璁知道很多事情急不来,现在也不可能去欧洲拐些希腊匠人过来帮忙,能够让工部和工匠们提升对石灰石这个宝贝东西的认知和利用,就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