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

(1/2)清和 / 来自远方
清和 | 清和txt下载 | 清和手机阅读


似乎,还留着不属于他的温度。

站在稍远处的杨铎突然抬头,看向沈瑄和孟清和所站的位置,唇角紧抿,双眸中闪过了一抹深思。

第119章 如何收场

御驾在北平期间,驻跸燕王府。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被留在老爹身边,父子三人感情突飞猛进,有许多话需要私聊。

随行官员多被安置在北平三司官署,挤一挤勉强够住。

级别低的,只能随天子亲卫在大营居住。每天被军汉们的c,ao练声和喊杀声包围,加上朵颜三卫动不动就在校场上跑马,练习骑s,he,磨练抢劫水平,住在大营中的文官百分之八十以上神经衰弱。即便如此,也不能抱怨。

练兵是为北征大漠,是为扬大明国威。士兵起早贪黑在校场上摸爬滚打,不甘人后,多高的思想觉悟!

敢抵制?抱怨扰民?传进天子耳中,斥责一顿免不了,丢了乌纱都有可能。

朱棣在山东的连串动作,起到了绝佳的震慑作用。不只随行官员心惊胆战,消息传回南京,六部也是一场地震。

户部尚书夏元吉带头上疏请罪,户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人人自危,生怕明天就要被下岗,顺便到大理寺和刑部几日游。这还罢了,若是锦衣卫拿着驾帖上门,那才真是大祸临头。

证实户部确有官员同地方勾结,私征粮税,中饱私囊,一向嫉恶如仇的刑科都给事中周璟立刻上疏,弹劾户部上下沆瀣一气,同山东官员勾结,不顾民生疾苦,无视太祖成法,欺上瞒下,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不罪何以惩后?当苛以重罚!

周璟带头,留京的六科给事中,科道御史,纷纷上疏弹劾户部违太祖成宪,不顾民生,应重惩户部官员。户部尚书夏元吉更有不察之责,必须摘其乌纱,夺其官印,以儆效尤。

弹劾奏疏送到北平,永乐帝看过之后,只发回四个字,回京再议。

未过两日,北平又发来敕命,令户部尚书夏元吉到浙西治水。敕令到后,五日内动身。

其他户部官员都被晾在一边,六科和都察院也没接到只言片语。

朝中文武面面相觑,难道天子不打算继续追究山东的事了?

不可能。

高高抬起轻轻放下,扇巴掌只听响不掉牙,绝不是永乐帝的风格。遑论此事牵涉到朝中与地方勾结,大量贪污受贿,罔视皇令的严重问题。若天子不打算追究,随驾的户部官员不会未经大理寺审讯就被摘了脑袋。

若要继续追究,又为何会派夏尚书去浙西治水?

治水是工部的活吧?让一个成日同钱粮账册打交道的户部官员主管水利工程建设,不说委派顾问,连个帮手都没有,未免草率。 就算夏尚书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学习过相关知识,也不代表能将理论完全用于实际。

一旦延误治水的关键时期,关乎成千上万人的身家x_i,ng命,岂能如此儿戏!

工部的奏疏如纸片一般飞往北平,工部尚书,左侍郎和员外郎都有治水经验,在奏疏中自请同夏元吉一起奔赴浙西。三个不能一起去,去一个也好。

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上,永乐朝的多数官员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官场倾轧,政治斗争都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先解决大事才是根本。

人无完人。

不失大义,略有私心,人之常情。如此,皇帝才会放心安排工作。

要是人人都如篡权之前的王莽一般,走路都能用尺子量,皇帝才该睡不安稳。

工部尚书的奏疏快马加鞭送到北平,朱棣的回复也很快,维持原命。

简单一句话,一事不烦二主,就是夏元吉了。

这下子,留京官员更摸不透天子到底是什么心思。到底是看重夏元吉一个人,还是释放给所有户部官员的信号?能不能给个提示,好让大家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安排。

可惜朱棣不是一般人,想完全猜透他的心思,难度不下于徒步登上珠穆朗玛峰。

留京官员猜不透天子的意图,心中打鼓。关键人物,户部尚书夏尚书却打起包裹,带着随从奔赴浙西。比起同僚,夏元吉格外的平静,平静中甚至有些许期待。

大多数人没察觉到夏元吉的变化,文渊阁七人则是例外。

作为朱棣的机要秘书,七人对天子的了解,多少优于他人。比起身在局中的六部官员,解缙和杨士奇等人更能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件事。

“天子会动户部,却不会处置夏元吉。”

调开夏元吉,令他去浙西治水,正代表天子对他的信任和回护。

永乐帝会继续重用夏元吉,此事毋庸置疑。会如何处置其他户部官员,大概要看他们有没有蹚山东的浑水,踩进去的脚,到底陷了多深。

各地的奏疏依旧按时由通政使司封存,经文渊阁,再送往北平。

快马每日驰骋在官道上,沿途官驿日夜都要有人看守。遇上连夜赶路的急件,不能及时更换马匹,驿丞到小吏全要获罪。

北平的气氛更加紧张。

天子要北征大漠,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千年未变。

从开平卫,兴和所和全宁卫聚集起的大军,吃饭是个不小的问题。饿着肚子的军队,再勇猛也没法打仗。

还有武器,战马,袢袄,都要补充到位

顺天府下辖州县,饥荒刚有好转,实在无力供应大军就食。陈瑄和宣信的舟师还在路上,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