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2/3)《不二臣》 / 南北逐风没有哭过,亲生弟弟遭遇大劫大难,他也没有过多的表情。
王寅以为自己是没有心的,然而这一次,他丑态毕露,整个人爬跪在地上,嘴里喊着“妈妈”,额头都磕红了。
村里其他过来帮忙的人连忙把王寅扶起来,可王寅不顾面子,疯了一样,谁都拽不动。司机小李哪儿见过这阵仗,一贯风度翩翩的王寅像是换了个人,他在一旁吓都要吓傻了。
王寅哭的几乎失声,他从来没这样过,像是第一次经历死别。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疼他的人,走了。
第41章
中国传统的红白喜事都热闹的不行,繁文缛节也十分之多,特别是一些偏远或者落后的地区,讲究的更是一套一套。
王寅在地上瘫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但是耳鸣怎么也没下去。村子里办丧事,八竿子打不到的人都回来帮忙或者凑热闹,很多人王寅见都没见过,但他们都热情的帮忙,好像这丧事是自家的一样。
人情社会,说不上这是好是坏。
女人们扯了孝布,但是老太太家里几乎没什么亲人,能穿孝衣的只有王寅。操持丧事的有总管,但是接人待客上下忙活的都得是王寅来才行。但凡有人来吊唁,鞠躬之后王寅都要叩首回礼,灵堂要摆三天,才过半天王寅的膝盖都跪肿了。
原来王寅非常厌恶这些老封建,觉得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一把火烧了撒护城河最好。他父母的丧事是在北京办的,就八宝山摆个灵堂鞠个躬,没有多余的动作。那时他是冷眼旁观的,做不出什么悲伤情绪。
而现在,当他真的融入到这样的情景中,才发觉这些老一套的东西虽然麻烦,但也真的有些道理。因为那些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条条框框非常摧残人的精神与体力,这种疲惫感会很大程度上消减悲伤感。事情都忙不完,哪儿还能想着哭?
天大的难过,这样闹一闹,经过冗长的程序分散注意力,也就平静下来了。
小李本来说留下来陪着王寅操办,好歹多个人还能帮忙,王寅不叫他留,又不是什么喜事不要凑热闹,便叫他当天回去了,等过两天完事儿了再来接他。家里这事儿王寅就告诉于渃涵了,于渃涵一天都有工作,当天晚上从北京赶了过来,她本想陪着王寅,但是隔天要出差,王寅不叫她久留,也不叫她告诉别人。
这三天主人家每天都要摆桌请来客或者帮忙的人吃饭,王寅只管掏钱,自己没离开过灵堂一步,老太太生前的看护也在,她给王寅带饭回来王寅也吃不下去。看护也怪难过的,便坐在王寅身边。
“沈阿姨是梦里走的。”看护说,“没有任何痛苦,您不要太难过了,注意身体。”
“我知道,这就叫寿终正寝吧。”王寅说话嗓子都疼,声音沙哑,“挺好的……就是太突然了,我一时间没办法接受。”
看护叹气:“唉……沈阿姨虽然孤身一人,但她能有你这样一个孩子,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走时没有痛苦。人这样过一辈子,也算是圆满的。”
这个沈阿姨,王寅口中的他家老太太,算起来是王寅母亲家的远房亲戚。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也没有孩子,当时跟王寅一家都住在这里。王寅大概两岁的时候他父母决定外出打拼,可王寅太小没法儿带在身边,托付给了这位沈阿姨,当时沈阿姨已经五十多岁了,见王寅可怜,就收留了他,养在身边,一直到王寅十几岁要上高中了,为了以后好上大学,他亲生父母才把他带回了北京。
那会儿王寅都大了,觉得自己和发迹的父母非常格格不入,而且家里还有个从来没见过面的弟弟。他的生活习惯跟这个家庭出入非常大,父母对他还非常严格,认为他有许多乡下人的臭毛病,要严格的给他掰正。
这叫王寅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后来他有能力了,想把沈阿姨接到北京来一起生活,可是老太太不乐意,他就给老天太在这里盖了大房子,逢年过节一定都会回来。
外面是个花花世界,王寅是高级阶层的那一拨人。可回到了这里,回到了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大家都只知道他是沈老太太的孩子。
王寅闭着眼,看护跟他说:“你去休息吧,明天还有一堆事儿呢。”王寅摇了摇头,他吃不下饭去,也睡不着觉。
丧事就是这样,白天乱成一锅粥,晚上寂静无人。王寅要守灵,午夜之前总管还在,怕有人晚上来吊唁,总管要喊话。家里没有女人,只有王寅晚上有时间靠在灵台前折金银元宝。他哪儿会干这个,还是跟人学了,又自己折了好久才折会。最开始折的乱七八糟的,后面的倒也像模像样了。
明儿早上就要出殡了,现在不叫土葬,老太太早就被送到了殡仪馆里,要出完殡所有人去殡仪馆遗体告别,火化之后把骨灰抱回来葬进坟里。王寅本来想买公墓,后来想了想,老太太生前都不愿意去城里过,身后大概也是想落叶归根吧,就照着村里的习俗办了。
晚上,灵堂里照旧是他和总管,灵堂是开着门的,北方冬天的晚上很冷,穿堂风冻的王寅双手都红了。再看他本人,哪儿还有昔日fēng_liú的模样,没洗过澡没合过眼,胡子拉碴的,连身量都不如他两天前那般舒展富贵,佝偻着跪坐。王寅平日分外注意自己的外表,连什么场合喷什么香水都特别讲究,现在这样鬼样子怕是连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