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

(2/3)单向蛊惑 / 陆之南

r>沈峯:“嗯。”

吕落:“那就好,这边一过了饭点,就没什么吃的了。”

沈峯:“嗯。”

吕落在楼上,看到他的车子停着有一会儿了,还不见人下来,她就过来看看,他面上有愁容,似乎有很烦心的事情,她试探性地没话找话,“是不是伊妹那儿还是不同意?”

沈峯:“不清楚。”

吕落:“让策划公关去解决好了,你就别烦了。”

沈峯看她一眼,“没有,我只是在想我的太太。”

第24章 已替换

沈峯这回真的走了, 过后的两天,尹桑在村里各处, 还能见着影视公司的考察小组, 到处模拟拍摄、做标记,她也看到过吕落, 和工作人员商量着事情, 两人打了照面, 擦肩而过,互不干扰。

但她没再见到沈峯。

她本来对他在做什么工作毫无兴趣, 但最近随处可以听到议论, 也大概知道一些。

影视公司在筹备一部以苗族村落为背景的电影, 先遣采风小组来过,认为他们村民风淳朴, 旅游资源没开发, 保持着苗寨的原本风貌,相对来说交通也比较便利,于是正式的考察小组就趁着苗年来了。如果不出意外, 村子将获得不小的一笔建设资金。

而沈峯是电影投资人之一。也就是达配们嘴里说的“各位老板里最大的老板。”

尹桑想,先不说他一个搞金融的莫名其妙投资电影, 考察采风这样的事, 再怎么也用不着他亲力亲为,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就行了。

女人都有些浪漫幻想,尹桑也不例外。她不是没有想过他为她而来, 但最终被理智推翻——他来时,并不知道她在这里。他那天撞见她受伤时的表情足以说明,相遇是个意外。

那他又是为了什么?

能驱动男人的,信仰、名利和女人。前者他没有,名利他不缺,那......

没什么好想的了。

而他现在,大概是回北京去了,回到他的正轨上。

苗年为期两周,以六日为一周,第六日,便是年中了,按照惯例,该放水捕鱼,祈求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一大早,尹桑就跟着村里的达配达亨,绕过后山谷,去稻田捕鱼。苗家继承祖宗留下的古法,稻田养鱼,秧苗刚出尖儿时在田里放鱼苗,鱼苗吃稻田里的虫子、微生物,长得快,稻田也少了病虫害,到了秋收季节,稻子饱满,鲤鱼肥美,双丰收。

此时的北京已是羽绒加身,南方却还是艳阳高照,水倒是凉,却丝毫不影响大伙捕鱼的热情。

男男女女,挽起裤管,扛着箩筐下田,随手往田里一罩,箩筐上下镂空,罩住了鱼便抓起来放水桶里,再罩。

尹桑一下田,就感觉有鱼游过她的脚丫,痒痒的。她不熟练,总让鱼跑掉,来来回回地转悠,也不知道是她捕鱼,还是鱼捉弄她,惹得田边的人直笑。

采风小组的人也来了,好奇地拿着手机拍照。

其中一人在拍尹桑,微信小视频录制好,发送,再输入文字:“伊妹的孙女这时候不在家,村里很多年轻人也不在,都在后山捕鱼,你们要不要现在去?”

很快收到回复:“好的。”

等日上中天,鱼捕得差不多了,达亨们在田埂上架起火堆,砍了竹子削成签,插上鱼就烤,吃个新鲜。

鲜活的鱼,没去内脏,也没调料,热火烘烤,鱼尾还在蹦。

等待的时间,达配们对起了山歌。艳阳洒田野,清风吹稻穗,青黄漾波浪,山间溪水潺潺,嘹亮歌声绕梁,达配达亨脸颊通红,给每一个人递上竹签,烤鱼已金黄......

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火堆渐熄。

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曾是个怎样的人,无论你怀中是否藏有利刃,他们都以笑容与歌声接纳你。乡野之人,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可以笑待一切。或许这就是水土,给予人的力量。

山的另一面同样热闹。芦笙坪有一群人在忙忙碌碌,吸引了老老少少前来围观。

小林指挥人把纳彩礼卸下来,有糯米、五色糍粑、牛猪鸡鸭,还有银器。糯米是未开壳的糯米谷穗,需要绑成束,做成挑子,沈峯亲手在扁担上绑上红绳。

他们的目的地是坐落在山腰间的伊妹家,而此时家里正坐着一群人,是路涛和制片人带的小组,还有村支书。

他们想和伊妹谈一件事,是想请她参与纪录片拍摄。策划部门计划,在电影拍摄前,先拍纪录片性质的预告花絮,纪录制片方探访苗寨,访问非遗继承人的过程,这段纪录片将被用作众筹展示片,放到网络上运作。

如今有了沈峯的加入,他们资金上不紧缺,众筹不为那点资金,而是测试市场反应,引导网友讨论。说白了只是为了热度。

众筹期45天,目标额也只是150万。年前录制完发布,趁着过年的热乎劲儿,加把劲宣传,待众筹期满,电影拍摄也已经进行到半,届时营销只要跟上,噱头就打出去了。

纪录片里,除了访问的情景,还要拍一些老人家刺绣的画面,所以需要征求老人的同意。

这虽然不是特别为难的事情,但是支书说,伊妹从未婚配,几乎一直独居,性格比较怕生,所以家里话语权都在孙女尹桑,别说是拍纪录片了,之前央视记者也说要采访伊妹,都被尹桑拒绝了。

路涛万万没想到,伊妹的孙女竟就是尹桑,前两天他才刚听到这消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