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

(2/3)[历史]大汉首辅 / 北徙君

青出征,因此卫青先是问候鼓励了几句,然后走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面前。

“阿翁,你来了。”如果说卫伉刚才的表现已经初具大将风度,但此时在卫青面前他还如同一个一脸期盼等表扬的小孩子。

”这些年你一直非常努力,为父都看到了。“卫青从腰间取下伴随他出生入死多年的佩剑,交给了卫伉,“带着我的剑去驰骋沙场,替我继续保护这大汉江山吧。”

卫伉郑重地单膝跪下,双手高举接过了父亲的佩剑,朗声道:“诺。”

目送三万骑兵浩浩荡荡地跨过渭水,沿着秦直道往朔方而去,张贺朝卫伉纵马远去的方向挥手道别。

“据儿,张贺,你们有空就陪我去一趟建章营吧。”等大军离开之后,卫青走到两人身边说道。

张贺早些年去过不少次建章营,最近几年从军之后,反倒去的少的。当车马在建章营门口停下的时候,张贺发现这里起了不小的变化,规模比原先扩大了一倍,还有不少工匠正在忙碌地修建各种工事建筑。

卫青向两人介绍道:“陛下说现在天下兵戈渐止,各项制度也该变一变了,这军队的制度,也有不少需要重新改的。”

“陛下和大将军已经有思路了吗?”张贺问。

卫青点了点头:“已经有了,其实前几年也改了一些,就像这建章营,我当年就是从这里踏上从军道路的,如今它也即将要变成建章营骑,成为长安正式的骑兵部队。”

“这样很好,以后培养骑兵更加师出有名了。”刘据说道。

“很多东西都要变一变了。”卫青略微咳嗽了起来,“陛下这几年一直让据儿监国,就是想培养你治国的能力,你的父皇也不再年轻了,很多事情,你要帮他分担。”

“舅舅放心,我知道的。”

卫青又看向张贺:“朝廷里也该培养一批年轻将领了,我和陛下都觉得,你还是在朝堂上的能力更高,伉儿倒是有几分武勇,但我觉得他才能其实也只是一般,恐怕难堪大任,至于你推荐的赵充国……”

张贺略微紧张地问:“赵充国在瀚海那边做得不好吗?”

“不,他表现得很好。”卫青说道,“我觉得他确实可以培养,但他在朝堂中没有根基,战功也不够亮眼,还欠了气候。”

“他不需要什么根基,太子就是他的根基。”张贺大胆直言。

“子珩说得没错。”刘据也点头表态。

卫青笑了起来:“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正是他和太子的关系有些密切,所以失去了被其他人拉拢的机会,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坏事,接下来就要看据儿以后给不给他机会了。”

“舅舅放心,我一定和父皇那样,不拘一格用人才。”

“陛下想要见一见你的智囊团,你挑选一些可靠的人,在月底带他们来上林苑面圣吧。”

“我知道了。”

元封四年秋,刘彻在宣曲宫宴请太子及其门客属臣,相谈甚欢,太子门下许多能人异士皆得赏赐。

转眼间冬天就要来临,天子明年浩大的南巡正在筹备中,但是关于此次的随行人员,却起了争执。

作者有话要说:  新老交替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关于江山的重任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这种交棒感

第156章 南巡

关于刘彻的这次南巡,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武帝南巡, 望九嶷山, 登天柱山,泛长江,近枞阳, 北到琅邪, 观东海。”从冬天开始, 一直走到春三月,加封禅于泰山。

按照礼制, 天子大驾出行, 备千乘万骑, 大将军骖乘。但平阳长公主却反对此事, 因为卫青的身体自去年开春就一直不太好,公主担心长途远行的颠簸会加重病情。

但卫青却不同意公主在京养病的安排,夫妻两人因此还发生了口角。张贺陪刘据去椒房殿向皇后问安的时候, 正巧碰到平阳长公主在皇后处诉苦完之后匆匆离开。

“舅母为何面色忧虑, 形色匆匆?”刘据向卫子夫问起此事。

卫子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两人简要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刘据皱眉道:“舅母也是为舅舅着想, 封禅什么时候不能去?待孩儿去大将军幕府劝劝舅舅,也许再来年父皇还会再去。”

等刘据将这句话在卫青面前说起时,正在勘核公文的大将军合上手中的纸书,脸上露出迷茫的神色:“再来年?我还能等到那个时候吗?”

刘据急忙说道:“舅舅说的哪里话,像您这有为大汉立下赫赫功勋的人,肯定会长命百岁的。”

“生死有命,何必强求。”卫青摇了摇头, “关于改制的事情,虽然我驽钝不能给出有建树的意见,但必须需要我商议的时候,我总不能离得太远,得抓紧把该有的规则都定下来。”

“大将军既然执意要去,随时携带几位名医,方便随时对症下药。”张贺开口说道。

“多谢你,这个陛下应该会安排的。”卫青温和地看向张贺,“据儿在长安监国的诸多事务,还请你多多辅助。”

“我会的。”张贺点了点头,“大将军此去请多珍重。”

经过半月筹备之后,天子南巡的车队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早晨,浩浩荡荡从北阙出了未央宫,沿着弛道,一路往直城门而去。

在太子刘据的率领下,张贺等不随行的官员都在北阙宫门口目送天子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