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2/3)巨星是个系统 / 木兰竹

昕的口音并不是旧金山,而是纽约的。导演觉得在米国大众印象中,华国人在旧金山最多,好似华人就应该说旧金山的口音。所以让蔺昕尝试着学一点旧金山口音。

导演本来只是提一句,让蔺昕以后再饰演在米国的华人角色的时候注意点。但蔺昕第二天口音就变了。

导演:lin是一个语言天才!

粉丝:不,他是一个数学天才(狗头脸)。

这截然不同的角色,和截然不同的声线,让舒柒在脸博上给蔺昕盖章,新生代实力派小生中,又多了一个抢饭碗的,他很慌。

围观吃瓜群众吓得手中瓜都掉了。舒导你醒醒!看看你那满脸的褶子!你好意思称自己是小生吗?

舒柒摸摸自己的脸,表示自己还是很帅很年轻的。

围观吃瓜群众看着掉在地上的瓜默默垂泪。浪费瓜瓜可耻啊,你知不知道在xx国吃瓜是一件奢侈事吗?

有了粉丝大肆宣传蔺昕的演技,还有导演倾情为蔺昕的演技盖章,黑子们的声音终于被压下去了。

现在他们都等着蔺昕的宣传。

你说这情景剧已经霸占收视率第一好久了,连华国网友都忍不住偷偷翻墙追剧,天天催着国家引进。蔺昕是要当明星的人,怎么也该为自己宣传一波吧?这宣传当然不是指四海科技脸博的转发抽奖,而是正常明星套路的宣传。比如头条,比如广告,比如各大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蔺昕都有两部作品了,但私人宣传还没开始过,弄得粉丝们感觉自己粉的是个假明星似的。

明星不炒作不宣传哪里像个明星了?就算是老一辈,平时不爱和媒体打交道,但在有作品开播的时候,也会配合宣传,多多出镜。

蔺昕马上要去上学了,好大学的课程一定非常紧张吧。课程一紧张,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赶通告了吧,现在不宣传,不炒一波热度起来,以后上学的时候怎么办?大众的“记忆力”可是非常差的。对新人而言,一年没有新作品,就可能被人忘在脑后。

粉丝们捶地恸哭,求求蔺小昕你快点炒作快点宣传,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啊!要不咱们再去四海科技脸博下催催?

然后四海科技脸博管理小哥又懵逼了。

我感觉我是一个假的科技公司官博,或许我其实是一个娱乐公司官博(手动拜拜)。

..................................

国内蔺昕的热度突破天际,颇有初步进军当红小生态势的时候,蔺昕在米国并没有太大热度。

虽然电影已经在米国放映,情景剧也正在热播,蔺昕拥有了一定关注度,但还不到火的程度。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有各国的口味,且更偏向于本国的明星。许多人对于外国电影的态度是看过就过了,对剧情可能会评价,但对演员、特别是主演之外的演员不会关注太多,更不会去追星。

至于情景剧,导演更多的是表现主角的生活和恋爱,蔺昕的戏份虽不算少,但肯定不会如主角讨喜。

蔺昕饰演的华人学霸,就是搞笑担当。其实大多外国人饰演的配角,要么是纯龙套,要么是搞笑担当。这并非种族歧视,只是导演和投资商等自己是有祖国的人,而且他们面向的观众群体也是有祖国的人。他们有一定偏向一定偏爱,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导演对蔺昕还不错,并没有将蔺昕刻画成一个丑角,只是将蔺昕刻画成一个不关心外界,一心沉浸在数学中的书呆子而已。蔺昕饰演的角色虽然帅不过三秒,好歹也有帅气的一面,这让他拜托了纯粹书呆子的形象,也让他在青少年中拥有了一定粉丝群体。

米国国情和华国不同,米国体育好的人比学习好的人在青少年中更吃香。纯粹的书呆子若是身体不好不善交际,甚至还会遭受校园霸凌。

导演在情景剧中也揭露了这一现象。有几个小混混想欺负蔺昕这个书呆子,然后被华国功夫教做人了。然后蔺昕眼镜掉了,他在地上摸了半天眼镜,带着碎裂的眼镜回到出租房。

不过虽然没有像华国那样铺天盖地的热度,蔺昕好歹算是打入了米国的演艺圈,名字在米国圈内人士那里混了个耳熟。

国内等着蔺昕下一步消息的时候,蔺昕开始跟着教授们闭关,进行论文最后收官阶段。虽然他还没有入学,但他是唯一进入这个研究项目的学生。他写的论文正好是与这次大佬的研究相关,大佬和他交谈之后,果断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组,一起进行xxx猜想的演算。

蔺昕的确为这群大佬提供新思路,解决了他们的瓶颈。大佬并不抢功劳,准备将蔺昕列入第二作者。

不仅如此,大佬还收了蔺昕当学生,蔺昕以后就跟着他混了。

对了,这个大佬是一个想开小提琴独奏会的大佬。

对此,办农场的大佬、画画的大佬等等表示强烈的愤慨。抢学生什么的,要不要先打一架?

想开小提琴独奏会的大佬呵呵哒,正好研究课题一样,当然是他收徒。

于是其他大佬只能羡慕着。

这还没开学,就能拉人去做苦力,真是太羡慕了。

其他学生也羡慕蔺昕,觉得他一来就跟了业内大牛,以后吃香的喝辣的不用提了。但想起蔺昕已经在ams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就闭嘴了。

人家没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