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2/3)《天行有常》 / 长恨歌行是当时已经是吴君的周章,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而且资料里这群人的生卒年还都不一样,如果按照另一种算法,帝乙朝的时候吴国已经换了三代还是四代了,蠢作者决定把这个时间模糊掉了orz
话说资料里显示泰伯、仲雍都活了九十多岁,然后姬昌也活了九十多岁,蠢作者表示不是很相信,殷商时期的人均寿命一点都不高啊,哪有人活那么久的!
对了,科普一下,句吴的句读gou,於越的於有人说读wu,但是一般还是认为通“于”,读yu……
第17章 再朝
季简朝觐的速度很快,句吴的规模不大,只能算是一个人数比较多的部落,大商那边明令让他朝觐,他再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识趣儿了。
季简应当是仲雍来到句吴之后所生的,这就代表着,他和周部那边的关系顶多算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比干的猜测有问题,季简是出生在周原的周部的话,那就更好了,本来他应该是那个继承周部的人,然后属于伯父和他父亲这一系的东西都被小叔季历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季简要是有在周部的记忆的话,心中绝对会存有怨愤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泰伯和仲雍之后,某一代吴国国君寿梦,也因为最为宠爱幼子,因此想要立幼子季札为国君,而在季札前头,吴王还有三个儿子。
季札表示自己对王位不感兴趣,王位理应由哥哥们继承,而无论是吴王寿梦还是季札的哥哥,都想实现吴王要立幼子为王的想法。
于是吴王薨逝了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兄终弟及,相继为王,就为了把王位传给季札,为了不让弟弟在继位之前就老死了,这兄弟三个继位以后争相找死,终于以人均十年的速度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然而在季札的三哥吴王夷昧去世之后,季札不愿意继位成为国君。
这特么就很尴尬了。
夷昧的儿子表示既然四叔你不愿意兄终弟及,那我就父死子继了啊!
夷昧的儿子继位为吴王,此人就是吴王僚,他继位了以后,季札大哥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高兴了。
吴王诸樊他们兄弟三个相继作死,就是为了让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愿意,那王位应该回归到吴王诸樊这一系,吴王僚怎么随随便便就抢跑继位了呢?
公子光很不高兴,所以公子光要搞事情。
公子光后来被称作吴王阖闾,有一个儿子叫吴王夫差,所以显而易见的,公子光把他的堂弟吴王僚给干脆利落地做掉了。
公子光请的那个刺客名为专诸,专诸用的宝剑名为鱼肠。
因为这个故事中的许多人物——虽然不是主角——在后世大名鼎鼎,包括宝剑,都是为人传颂的名剑,所以比干对这个吴国发生的倒霉事儿印象深刻。
而这个故事的模板,是能够套用在季简身上的。
虽然比喻有点不恰当,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姬昌就相当于是吴王僚,季简就是公子光。
比干:诸位,这可是道送分题啊!
比干还是有信心教育侄子不要作死,好好建设和谐大商的,所以怎么在让大商扮演白莲花的情况下,把周部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给拔掉,就很需要演技了。
所以,季简和句吴的存在就很重要了。
就算弄不死周部,也要恶心死他们,更何况,季简和句吴是有大用的。
话说回来,泰伯和仲雍这兄弟两个已经驾鹤先去了,实在是天助大商啊!
句吴是一个地处荆蛮之地的部族,一直到春秋时代,吴越之地还被人视为蛮荒之地,就知道那里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更何况,在部族初创的现在,句吴的条件是绝对比不上春秋时期的吴国的。
明明是周原姬姓出身,季简的服饰却比常与大商争锋的东夷各部还要野蛮几分,不是他不讲究,而是句吴就这么个条件。
季简和姬昌是一辈儿的,而帝乙将太好嫁予姬昌为妻,所以比干和季简也是一辈儿的。
句吴和周部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季简在朝歌表现得十分的谨小慎微,他的态度取悦了殷都之内一众的内服官。
比起季简来,他的堂兄姬昌显得“不识大体”许多,而且大商的人是很记仇的,先帝帝乙因为周部攻商,为了不腹背受敌而被迫归妹,没有谁会轻易地忘记这个耻辱。
在比干的示意下,以及有心人的推动下,频频有人去与季简接触,明示暗示他是否有认祖归宗之心,想不想回到周原,去与他的堂兄姬昌争锋。
季简:你们实在是太高看我了。
但是对于姬昌这个并不熟悉的堂兄,季简也没有太多的感情,就算他回到了周原,人走茶凉,周部经过季历和姬昌父子两代人的经营,已经不是他能够插手的了。
比干:大商粑粑就在这里啊,季简你看看我啊,粑粑能帮你怼他啊!
当然了,明面上,大商给予句吴的册封是让他们行使抗击南蛮、东夷的职责,发挥和周部在西边一样的作用。
句吴所处之地一直到西周还被认为不是什么好地方,吴越楚这三个国家经常自己玩,因为中原诸侯国都不乐意和他们玩,嫌他们不是礼仪之邦,所以就算他们扩张,对大商的威胁也没有周部大。
帝辛四年,从去年的下半年起就带兵出征的帝辛终于回京了,这时候季简还在朝歌没走。
这就需要讨论一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