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1/3)天行有常 / 长恨歌行


虽然勉强留了下来,但是先王对这个长子还是心有芥蒂,不怎么喜欢。

从取名来看,自家老爹的名字确实不怎么走心。

他哥的“宜臼”,意思也好不到哪儿去。

“臼”指加工粮食的一种器具,中部下凹,用于舂米,所以这个字儿也通“舂”,本义是这样,衍生义也差不离,便宜哥名字前的那个“宜”,可能是比较常用于和臼组合的几个字儿之一,真是一点都不走心。

算起来,姬伯服的名字算是最好听的了。

但是伯者,伯仲叔季排行中为长也,姬服这个名字已经很不错了,非得在里面加个表排行的伯……

姬伯服:蠢爹你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真的没想过还是个小婴儿的我被人弄死了该怎么办吗?

周王九年对于姬宫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所以到了出巡的月份的时候,他带上了王后褒姒和太子伯服,准备来一场快乐的家庭旅行。

这次的出巡地当然也离镐京不远,属于大周故地,但是也很临近一些戎族部族。

想象力丰富的姬伯服默默地捂脸,难不成他要见识一下现场版的烽火戏诸侯?那真的是很尴尬了。

但是到了现场,养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并不是】的太子,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烽火戏诸侯,最先见于《史记》,而史记的成书时代是在汉朝,距离西周时期间隔了数百年,有些资料属于在民间搜集的故事,有相当程度的夸张。

姬伯服只想问问,烽火这玩意儿点起来,烟完全是白的,效果和普通人家烧饭的炊烟一样,真当它是现代的军事用信号弹之类的,效果棒棒哒吗?!

现场让人试用过以后姬伯服表示自己非常尴尬。

当然,这个问题和他发现的另一个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

点燃烽火以示敌袭,然后召集兵马一同抵抗,根本就不是大周的传统啊!

随便找一个周兵,或者是诸侯国的兵,问他们有没有经历过烽火传讯,答案会是非常统一的“没有”。

大周根本就不是用烽火传讯的,这种警示信号属于后世的“发明”。

这个时代是用什么传讯的呢?答案是鼓声。

因为对鼓声的传讯信号不太自信所以想要用“烽火”试验一下哪个传播效果更好的姬伯服整个人的脸都被打肿了。

愤怒的王太子只能表示,到底是谁传的我蠢爹美人娘的谣言!

一直把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当真的他,现在真的很愤怒了!

远在都城的废太子and废后:哦吼,你现在就生气了,过段时间岂不是会直接把自己给气炸?

作者有话要说:  “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这段出自《国语》,西周时期有没有这段话我也不知道,但是大意应该是差不多的……

烽火戏诸侯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而烽火示警是西汉时期才有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是西周时期的东西;这个时期的示警方法我采用的是比《史记》早上一两百年的《吕氏春秋》的说法,击鼓,当然,无论是史记还是吕氏春秋里面对周幽王戏诸侯的记载都是有的。

然而从地下出土的史料清华简记载的,却根本没有这个记载,反而是另一种说法,所以可以认定烽火戏诸侯这件事是为了抹黑幽王制造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2333

第27章 申侯

远在边邑的姬伯服等人, 在一段时间以后,收到了令人恼怒的消息。

当然了, 或许对于姬伯服来说,有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对于姬伯服来说,自家便宜哥的作死不仅在他的意料之中,更是在他的期许之中。

在认识到已经不能和便宜哥和解起,姬伯服就已经开始了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

为了未来自己不倒霉,那就只能让便宜哥倒霉了。

而现在,姬宜臼和姜后就踏上了历史注定的道路的第一步——出奔申国。

在姬宜臼等人出奔的时候,姬宫湦正带着人在边邑, 姬宜臼虽然被废, 但他依然是王子,而申国也有人在都中任职,他能轻松出奔, 也不算出人意料。

但是对于正在边邑的姬宫湦来说, 这个消息就很令人不快了。

宗周如今直辖的地区比之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很广泛的,而申国就是最靠近宗周南部的一个诸侯国。

而申国离宗周地区这么近也是有原因的。

齐、许、申、吕, 这是四个姜姓诸侯国,祖上是一家,都是四岳之后。

在夏朝的时候,他们的祖先就受封了方国, 到了周朝,又再次册封为诸侯,与王室联姻频繁。

到了周厉王时期, 他娶申女为后,等到周宣王正式登基之后,自然要册封自己信得过的人为新的诸侯,毕竟差点殒命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之中,还是给宣王带来了不小的阴影的。

申国为姜姓申氏,当时的太子名为谋,其弟名为诚,正是周宣王的母舅。

申诚原本受封谢邑,因此宣王改封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就改为谢氏,所以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名为“申”的诸侯国,依然是姜姓申氏的西申,以及姜姓谢氏的南申。

西申的爵位是侯,南申的爵位则是伯。

南申的开国君主申诚是周宣王的母舅,也就是如今的周王姬宫湦的舅爷,但是从姜后这边算,他能算是姬宫湦的祖父。

没错,全称应当是申姜的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