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1/5)《歌沉碧玉》 / 白眉煮酒
闻允休哈哈一笑,道:“王爷所谋之事你也当知晓,如今有这一册在手,算是顺应天意而为。过一段时日,你收拾一下,回莲溪本家一趟,我有些事要你去办。”
闻静思微微一怔,点头应道:“好。”随即还回书册,与父亲谈起太子这段时日的处事来。
过了半个月,皇帝的病情始终不见起色。京城之中,朝廷之上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说不清道不明。闻静思再不谙世事,也嗅出了不寻常之处。他听着民间拥护宁王的呼声渐渐高涨,想到父亲手中的证据,不难猜出此时就是宁王动手的好时机。只是皇帝未曾病好,太子若被宁王这样一逼,难保不会做出弑君的恶行,届时又会是怎样的局面?闻静思只觉得寒意仿佛化作一条蛇,纠缠上来,绕着他的脖子,越勒越紧。
闻静思看得出来的事,萧文晟又如何不知宁王的打算。宗维虽然在野,宗琪却仍在朝。宗党在这个时候,难得团结起来,不过两旬,隐隐有把持朝政拥立太子的意思。萧文晟是皇帝亲封的皇储,如无废诏,万一皇帝驾崩,他理当继位,即便不同道的官员,也不敢冒死出头。而原本与宗家对立的闻史几家,并不见抗拒之力,仿佛对太子批示六部奏章,召集内阁朝会这等同于监国的行为举止闭眼不见。萧文晟疑惑之余,也深感初次掌权的快慰与舒坦。萧佑安的病情时好时坏,闻允休拿着奏章数次求见,都被内宫以勿扰休养打发回来。
永安七年九月,久未有动静的内宫在太子宗琪主持的内阁小朝会上,颁布了一道圣旨,意指太子在皇帝养病期间,奉召监国,宗维宗琪与三省长官共同辅政。诏书确实皇帝笔迹,玉玺也并非作伪,只是何有这样一道旨意,让整个朝廷上下都纷纷暗自猜测起来,猜皇帝有退位之意的,猜太子矫诏的。宗党自然风光霁月,无限光荣,反之人心惶惶,终日难安。
史逸君仍旧一派沉稳,闻允休更稳得住阵脚。这股动荡似乎并未牵扯到二人,上朝下朝,酒宴议政,都如旧时风貌。萧文晟却有些按捺不住,时不时找了理由将两人训斥一通,却好似一剑刺在水中,任他如何翻腾,过后依然平整如镜。老辣如宗维,也摸不准两人的意思。
十月一到,萧文晟开了大朝会,他一身皇太子的冕服,端坐在龙椅之下,当即宣布封禅如期举行,皇帝病情已好了大半,先由太师宗维,协同集英殿大学士宗琪等数人,前往泰山处理一干事宜,等皇帝一到,即可祭祀天地。
这两位重臣一走,自然要将士沿途保护。凌崇山倒是爽快,让他们带走了城外一个营的精锐兵力。
时局变迁,莫测诡异,闻静思细细看在眼中,数次通过凌家暗哨发往殷州的信都只有一个结果——石沉大海。让一贯能忍的他,也焦虑急躁起来。父亲半夜回府,闻静思便来询问。闻允休难得见他慌乱阵脚,算了算时日,开口道:“思儿,你不必心急,一切自有天意。你收拾一下,我给你封信,你替我亲自送往莲溪祖宅的族叔伯手中。”
闻静思想了想,终于抵不过父亲严厉的逼视,应承下来。如今这样的情境,父亲真正的意图是什么,闻静思又怎能不知怎能不晓,无非是让自己远离动乱,保全一个清白之身罢了。他离开父亲的小院,脚步一转,向雁迟的住处走去。
雁迟常与明珠切磋武艺,谈论朝事,闻静思来的时候,两人正在手谈。雁迟见他面色略微苍白,不由担忧道:“公子可是身体不适?”
闻静思在他身旁坐下,看了看两人,沉吟片刻,慎重地道:“皇宫之中还有比你们二位联手更强的武人么?”
雁迟笑而不语,明珠想了想道:“据我所知,凌家的武官大多擅长排兵布阵,对战谋略,自身武艺绝顶的并不多。除了凌云凌将军或许在我之上,其余如卫桓将军,凌孟优大将军,或许能战个平手。若是我与雁兄联手……”他忽而一笑,豪气干云。“自是绝无敌手。”
闻静思舒眉展目,放下半颗心。“若我请你们二位将皇上从宫中密密接出来,可否做到?”
雁迟与明珠均是大感惊讶,却坚守本分,并不多问一句。“定当不辱使命。”
闻静思放下另外半颗心。“若要连我也接出来呢?”
这下不仅雁迟倒抽了口气,明珠也变了脸色。“公子所欲,究竟为何?”
闻静思淡淡地笑了笑。“有些事,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们二位尽可放心,王爷所求,也是我所欲。”
雁迟与明珠互看一眼,心中都明白闻静思言下之意,见他如今郎心似铁,便也不再开口劝阻了,只暗下决心,无论他要做什么,定要全力护他周全。
次日小朝会后,萧文晟将闻允休留了下来。一身冕服的皇太子捏着折子丢在他面前,声音低沉,刻意装出的威严并未被老臣放在眼中。“你倒是说说,为何不同意让清凉寺众僧前来为皇后祝寿!”
闻允休微微一笑,双目盯着门外一丛翠绿的茉莉。“皇上重病未愈,皇后理当斋戒为皇上祈福,何来大肆庆贺生辰的先例?这是其一。其二,清凉寺僧人共一百五十多名,全部进入皇宫祝颂,如何调派禁军护卫内宫?若有人心怀不轨,太子将皇上安危置于何地?”
萧文晟吃惊地看着这个踏入官场数十载的老臣,虽然一直与自己立场不合,也常常阻挠自己,却从来没有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