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暗施手段多人被中伤 上书弹劾两臣同遭贬(下)
(3/3)《盛世风波》 / 百当知道李林甫的一些作法过了头。
尚书省和中书省是朝廷至关重要的机构,李林甫之前,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两个职位,杨坚设立三省的本意就是要权力分散,相互监督。
张九龄当中书令的时候,李林甫为尚书右仆射,两人办事风格不同,老是打架,互相否认,要想办好一件事情很难。弄得事事都要唐玄宗这个皇帝来裁决,他感到很辛苦。为了省事,张九龄遭贬后,他让李林甫同时兼任中书令和尚书右仆射,一人管理两个部门,免不了有专权的嫌疑。但这些年来,李林甫还算规矩,事事向他汇报,从不隐瞒,尤其是苗晋卿事件之后,表面上李林甫从没有做过越格的事。但李林甫占据相位太久,办事的程序是到堂了,但办事的过程是不是完全符合法典,很难说。
此时李林甫已经在宰相府呆了十二年,而且独揽大权九年之久,这九年之中,朝廷中的中层官员都被他换了,绝大多数都对他感恩戴德。这一点唐玄宗是知道的,朝廷中处理事情,中层官员都是附和李林甫的。他不能不防,但皇甫惟明推荐的韦坚他不放心,因为他是太子的内兄。他不希望太子的羽翼过早的丰满,那样对他的威胁太大。让韦坚担任首席宰相,无疑是向朝臣们暗示,皇太子要接班了。搞不好他会落得象他父亲一样被逼下台。
唐玄宗今年六十一岁了,虽然对琐细的朝廷事务感到厌倦,但权力欲仍然很高,不愿意轻易退位。他清楚的记得,他父亲李旦退位时才五十岁,因为那时候朝廷不太平,李旦要他担当重任,消除威胁。现在是太平盛世,他没有李旦那样的胸怀,既想掌权,又贪图安逸。虽然他很希望换掉李林甫,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没有接替他的人,一时之间也没办法。他不知道,只所以成为这种局面,恰恰是李林甫的精心策划,一手安排的。
皇甫惟明的奏折成了唐玄宗的一块心病,他对李林甫还是有所察觉的,知道朝政一团和气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没有人真正抓到了李林甫枉法的真凭实据,换相是有程序的,按照法典,必须有朝廷重臣上奏折,说明原委,以及举荐之人的德才等等。
陇右、河西节度使、鸿胪卿皇甫惟明上的奏折,分量是够了,但推荐之人,唐玄宗不赞同,他不想使用太子的人,加上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皇甫惟明等人都与李适之相好,他对李适之已经有了成见,所以没有准奏。但在言辞之中还是将他的心意给表露出来了,在与杨贵妃闲谈的时候,流露出他的担心。
杨贵妃与李林甫已经结成了利益同盟,觉得这事对李林甫不利,通过她的丫环,将唐玄宗的想法,告诉了李林甫。
李林甫知道了这件事后,胆战心惊,对皇甫惟明等人恨之入骨。当得知皇上有意限制太子的力量之后,更是喜出望外。要利用皇上的这种心里,精心策划一个大冤案。
他找来安插在韦坚身边的人来询问:“你听没有听到韦坚和皇甫惟明一起说朝廷的坏话?”那监视之人不能凭空捏造,如实回答说:“没有。”
李林甫又问:“他们有没有单独在一起的时候?”监视之人告诉他:“正月十五日夜,皇甫惟明与韦坚一同游玩,共度佳节。”
李林甫如获至宝,遂以此为借口,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折:“启奏皇上,韦坚与边将私会,欲谋废立,危害社稷江山。臣请奏立即将韦坚和皇甫惟明捉拿,交由御史台审查。
唐玄宗说道:“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知心朋友在一起庆贺一下并不为过。欲谋废立乃天方夜谭,不能随意加到别人身上,不要再追究此事。”
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认可,李林甫并不罢手,他一定要搞掉皇甫惟明和韦坚。目的是要杀一儆百。他知道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如果坏了他的规矩,都向唐玄宗上奏折弹劾他,他将永无宁日。
李林甫立即找到杨慎矜、王鉷、杨钊、吉温,一起商议。杨钊说道:“贵妃娘娘不喜欢太子,如果将这个案子牵扯到太子的头上,就能得到贵妃娘娘的支持,事情就好办多了。”
李林甫说道:“太子对本相也一直怀恨在心,杨钊经常出入宫中,就在皇上和贵妃面前鼓动一下,从侧面证实一下太子同韦坚、皇甫惟明相互勾结的实事。”杨钊十分乐意的接受了。
杨钊利用和杨贵妃关系,以侍御史的身份,向唐玄宗提出对皇甫惟明、韦坚等人的行为的质疑。唐玄宗有些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结谋,但并不认为是在阴谋废立。要李林甫等人拿出确凿的证据。李林甫、杨钊等人众口一词,坚决要求将二人逮捕,进行审判。但除了皇甫惟明和韦坚正月十五一起游玩之处,提不出有力的证据。罪状不成立,唐玄宗仍然持怀疑的态度。
注1:云头锦履,唐代流行的是一种高头鞋履。
注2: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注3:衮服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
注4:唐朝官名,从三品。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