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2/2)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 衣青箬



或者说也算不上优势?“一个字一个字的刻,会很麻烦吧?”平安有些担忧。

周匠人却显得信心十足,“只是要求细致麻烦些罢了,算不得什么。我刻了那么多年的阳文,闭上眼睛也能刻出来。”

不过他也有属于他的担心,“可是那么多字,就算刻出来了,能找得着么?一本书可要用上那许多的。”

平安闻言忍不住笑了。这就是没有统计学的坏处。他对周匠人解释道,“其实并不多,一本书虽然看着很多字,但实际上大半都是重复的。事实上经常使用到的字,只有几千个而已。”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现代汉语的常用字统计是两千五百个。香港和台湾方面使用繁体字,可能会更多,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五千字的。

相较于周匠人印象中的一本书动辄数万字,这五千字真的是非常少了。

于是他老人家立刻拍板,“那就先把这几千字刻出来,其他不常用的,等遇到了再添上便是。”他原本以为要以一己之力刻上几万字,都没有退缩,现在只有几千字,自然豪情万丈。

平安见状也不由莞尔。感情老人家这么不服输,还真打算把一本书全部刻出来?

有了打算之后,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都是些细致活,无非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又比较枯燥罢了。首先是平安要先把这几千个字挑选出来,然后再交给周匠人去雕刻。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其实难度也不小。主要是平安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因为周匠人还要负责自己手头的工作,空闲时间才能做这些私事。征得平安同意之后,他把自己那个老实的儿子也拉入了伙,但进度却依旧比平安想象的要缓慢太多。

平安知道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这些工匠们本来做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在这里,不会有人要求他们的效率,只要做出来的东西最好就可以了。所以现在也是慢慢的琢磨。平安后来才发现,刻完了的字,周匠人甚至还会拿在手里把玩一阵子,据说是要让笔画更加圆润。

这是平安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

虽然他以前也看热闹一般的看过不少传闻:什么皇帝的衣裳要四个绣娘日夜赶工的干一整年才能做出一套啦,什么古代的手艺人能够在米粒上刻字啦……初中课文还学过核雕呢,在小小一个核桃壳上,还能刻出栩栩如生的物品和人物。

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但轮到平安的时候,就觉得实在是太考验人的耐心了。

以五千字为标准,假设周匠人父子两人每天能够完成二十个字,那也需要整整二百五十天,整整八个月还多!

但现在除了等待,他什么都做不了。

平安一开始还着急一下,后来见着急没用,也就把这件事放下了。他不是把“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改变”当做人生目标吗?这辈子少说也还能活五十年,其中花费八个月来打基础,其实是很值得的。

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比较,也就不觉得难以忍受了。况且平安深刻的知道自己现在最大的缺陷是什么:他年纪小,而且毕竟不是土著,在很多地方,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很多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他却十分懵懂。

他穿来的时间还短,之前在钟鼓司,多半时间也都是一个人埋头创作,跟其他人接触得少,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以后如果要去司礼监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