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1/3)(修真)闲照录 / 云卿


他睹父母早亡,又觉人活一世,却大多糊涂度日,如他做一日活得一日钱换一日生,一世浑噩而过,却不知究竟为何来这世上走一遭,故而渐起修仙长生之心。如今见降下仙人竟然与家中长辈有关,又听仙人道:“你可愿随我上山修行?”顿时惊喜交加,一时竟抖得说不出话。

他这边还未回答,另一边跪着的人又扑上来,若非还有一丝顾虑,几乎要揪着叶孤鸿袍子不放,“仙师!我也愿拜仙师为师,入山修行。”

叶孤鸿瞥了他一眼,只见他容貌还算清秀,但上庭扁平,印堂偏窄,目光闪烁不定,一看便知心性不佳,便不再理会。谁料那人竟然挣脱仆从,脸上不恼反喜:“仙师!圣贤曰有教无类,修行又岂可拘泥灵根,我便是个杂灵根、五灵根,也终有破碎虚空、飞升上界的一日!”

叶孤鸿实在不知他这是哪来的胡言乱语,人间难通修行路,但也偶有几丝灵光落下。前人有云:人生天地之中,有清有浊,有刚有柔。因而修之各成其性。夫气清者聪明贤达,气浊者凶虐愚痴,气刚者高严壮烈,气柔者慈仁淳笃,所以木性强直,土性仁和,水性谦退,火性猛烈,金性严脆,各随所受,以定其性。明者返伏其性,以延其命,愚者恣纵其欲,以伤其性。如此种种,却从未有过什么灵根之说。

他又仔细看了那人一眼,这回却看出些许端倪来,向甄嘉道:“去请师兄过来。”又道:“将他父母请来。”

听叶孤鸿如此吩咐,那人眼中越亮,神情跃跃,盯着叶孤鸿便想称师父,又听他有一位师兄,顿时踌躇起来,也不知这两位哪一位更厉害些。又思忖自己如此天纵英才,若随意拜师,岂不是明珠暗投,若能跟着他们入门,只消说些“道在问心”、“我既是道”,寻得一位本事高强、出手大方、地位尊崇的仙人做师父,岂不是更妙?到时候说不定连这珠玉焕然的仙人也要称自己一声“师兄”,这么一想便觉得浑身酥麻畅快,顿时巴望着那位师兄与这一世的父母快些来。

作者有话要说:  1、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白居易《读禅经》

2、人生天地之中,有清有浊,有刚有柔:出自《墉城集仙录》

3、修道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道教修行有一个演变过程,从先秦至唐,以外丹修行为主,所以那时候修道是一个富贵活,修行也是为了长生,葛洪曾说:“若幸止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仙道贵生,“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问道本为长生久视,破碎虚空、飞升上界实乃舍本逐末。后来宋明转为内丹修行,即是以自身为鼎炉,抽坎填离,最终脱质升仙。故有“仙有五等,法有三乘”即小乘安乐延年,中乘长生不死,大乘超凡入圣。看古代的一些记录,先多隐逸,后多成仙,也是由于观念的改变。

ps:这文写得很糟么?沮丧。

☆、第八回

少顷,谢燕堂自堂后来,堂中诸人只觉若睹宝剑出匣拔鞘,风气光彩射目,竟然不敢直视。

那人原也随众人侧首掩目,待看清谢燕堂样貌,顿时目瞪口呆,只觉男装肃容也不掩其光华,一时脑中纷乱,一忽儿觉得当叫师尊,一忽儿又觉得叫师姐也极佳。又想那叶姓仙人说不定也是个女子,只是用了灵符易容,如此行为,定然是个清丽俏皮的小佳人。

正胡思乱想间,突然脸上剧痛,瞬间倒飞起三四丈,脊背狠狠撞在墙上,又跌倒在地。一时胸前脊背脸颊齐痛,顿时惨呼出声,又一呛,咳出血并数颗牙齿。这一下被打得极惨,眼前蒙昧一片,好半响耳中嗡声暂消,听见谢燕堂道:“如此心术不正之徒,杀了便是,何必多言。”

叶孤鸿道:“他也算无辜受害,将假做真。”

一时堂中无人发声,只听那人趴地哀哀惨呼。未几,那人父母已寻来,不过三十七八,却都头发花白,见儿子流血倒地,先是一惊,又见仙人,只好按捺下心疼,上前拜见,然后捏着手垂头立在一旁。那妇人频频偷眼去瞧孩儿,听他哀鸣,着实不忍,壮着胆子道:“小儿愚昧,冒犯仙人…”

叶孤鸿道,“此事却说来话长。”指了凳令两人坐下,甄老爷又唤了郎中来,将那人略收拾了,放在春凳上。

叶孤鸿道:“列子有云: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曾有能者取气合药,大如燕卵,曰文石。授宏成子,服之大明悟为天下通儒。成子后病吐出此石以授五鹿充宗,遂充宗又为硕学。天地阴阳奥妙,亦有非经人手而生药,充塞泥丸,成全顿悟,故曰天授。如哑者睹开天眼而复声,幼儿不学而做绮文等皆为此类。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于世人言,天授也并非一味好事…”

他一瞥春凳上之人:“人生之初为混沌,后分清轻,渐现五官手足,再服饵水食,方始成人。今观令郎言行,多有邪异之处,恐未成人即蒙天授,大道以多歧亡羊,令郎大约是将这天授当做自己本性,年深日久,已入歧路了。”

道家以气为基,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又变而之死,死而气散。昔为人而今为虫臂鼠肝,乃是造化循环之理。三生旧性之说,实为虚妄。故如谢燕堂与林道通转世投胎,实为夺舍,乃是趁婴儿温养,尚未成人之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