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7

(1/1)卿如昭华 / 斯月一


,忍不住大笑开怀,压在心头的阴霾被吹散几缕。

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锦州郊外。

茶林层层叠叠,沿着远山蜿蜒向云间。山脚下稻浪翻腾,农人闷声弯腰劳作。小路上两人缓慢前行,不时地看着两边田地,引来农人好奇的探视。

殷元昭清晨悄悄离了行馆,一路但见农桑丰盈,然来往遇到之人皆是面带愁苦,少有笑颜。他放眼望去,脚下踌躇。

不远处农田里直起一名憨厚的中年汉子,对他们喊道:“两位公子可是迷了路?”

张迟答道:“正是,敢问兄台贵姓?”

那中年汉子松开锄头,拍了拍手上的泥土,道:“公子太客气了,村里人都唤我大柱。”

张迟忙道:“大柱大哥,我家公子来锦州访友,错失了方向,不知这里是?”

大柱跃上田埂,就着锄头拨拉,几个竹筐灵巧地勾住,他把锄头搭在肩上,道:“你们是外乡人吧。这是锦州城外云锦村,你要往锦州去,该往那边走。”他指了指方向,又道:“你们不识路,正好我带你们出村。”

殷元昭道:“有劳大柱兄弟。”

大柱黝黑的脸上开了花,额头上几道深深的皱纹,道:“举手之劳而已,你们读书人就是太客气。”他带着殷元昭两人往村头走去,嘴上也不闲着,向他们说起云锦村的由来。

“原本咱们村不叫云锦村,它叫茶树村,后来有一年天边突现五彩祥云,云朵就和城里贵人穿着的绫锦一样。我们虽然养蚕织锦,但都是用来卖钱的。那次之后,大家都说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穿上绫罗绸缎,就起哄叫云锦村。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反倒原来的名字不用了。”

张迟听得跟着乐呵,问道:“大柱哥是一直在锦州生活?”

“我祖祖辈辈都在锦州,只可惜锦州日子不比从前了。”

殷元昭留心,道:“这从何说来?”

大柱叹口气,方才展开的眉眼瞬间又皱成了一团,好似重重枷锁扣在他肩背,压得他直不起身。

“税多啊。一家七八口,总共就一两亩田地。朝廷要收税,州里的官老爷要收税,地痞无赖今日讨明日要,这样一层一层盘剥下来,余下给我们的也就不到一半了。如果是丰年,还能捱过去。要是灾年就难咯。”

“今年收成可好?”

“勉勉强强能度日。”

说话间三人走到门前,屋里的人听到声音,忙从低矮的灶房探出头来:“今日回来得早,我还打量让四丫给你送饭。”

大柱笑呵呵地道:“遇着了两位迷路的公子,我先送他们出村。”

他娘子这才看见了殷元昭两人,双手拘谨地在身上擦了又擦,道:“这大热的天,你也不知道让人进来喝口水。”一面说着一面出了灶房,找出两张还算齐整的板凳,倒了两碗水递给他们。

“有劳大嫂。”殷元昭四处打量,两间土砖搭的房子,房檐上盖着稻草,旁边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面黄肌瘦,睁圆了眼瞧着他们。

大柱拉了张桌子放在三人中间,笑呵呵地解释道:“这是我家四丫头。四丫,还不快去帮你娘的忙。”四丫听见了,撒腿冲向灶房。

殷元昭坐下来,接着刚才问道:“朝廷的税都有定律,他们怎么敢胡作非为?”

大柱抽了几根竹篾开始编筐,一边说道:“说你是个读书人一点不假,怎么不明白一个道理?山高皇帝远,皇帝手再长,哪里管得到千里之外。再说了,皇帝天天山珍海味吃着,怎么明白底下人的苦。”

“难道就没人来管?”

“怎么没有!听说年年朝廷都有御史下来,那又如何?还不是饱餐一顿走了。去年有人拦马诉冤,冤屈没道完,就被打得断了气。”

殷元昭面上微冷:“竟有这等事!”

大柱低着头,竹篾在他手上生了刺,扎出几道血痕。他满不在乎地说道:“听说刺史大人是皇后娘娘的哥哥,谁敢管,又不是吃饱了撑的。这年头能活着就是不容易,何必自找苦吃。”

不过一会儿,母女便端来饭菜。两碟新鲜菜色往殷元昭和张迟面前摆,自家面前摆着乌漆的一盘。说是饭,殷元昭和张迟碗里粘稠些,其他人碗里米粒可数。

大柱娘子见他们不动筷,红着脸道:“家里简陋,怠慢了。”

殷元昭看了眼张迟,张迟立马会过意,将两人碗里分出一大半。

大柱忙拦道:“公子这是何意?你们是客人……”

殷元昭道:“大哥大嫂盛情,本就愧不敢当。若是再如此,我真当是无立足之地。”大柱推辞不过,只好作罢。

殷元昭伸出筷子,尚未到乌漆漆的菜盘,张迟抢先一步,飞快地夹了吃进去,却是一股酸气直冒,让人梗着眉头都难以下咽。

大柱见状,黝黑的面皮上亦是红了一层。他推了推碟子:“你们吃这些,这是新鲜的。”

看出殷元昭不死心,张迟压着他的筷子,迟疑道:“公子……”殷元昭绕过他自顾夹了菜送到嘴边,浑然不觉其中的酸腐气。

他浅尝辄止,心中止不住的怒气!将士们在边疆抗敌,为的就是国安家宁。地方官吏身处和平地,却鱼肉百姓。长此以往,百姓贫苦,家何以宁,国何能安!

第37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

是夜,圆月如盘挂在半空,铺就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