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进京

(1/2)工业之动力帝国 / ?楼红袖招


农谚有云,立夏田种半,五月原野中的水稻田像一片片银镜铺在了平整的大地上,水稻田的秧苗还没有t;完,等待t;秧的稻苗东一块,西一块的聚集在一起,好似镶嵌在银盘上的大块翡翠。

笔直的铁路线好像黑色的缎带穿过一片片银镜,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被后世车迷昵称为大橘子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偶尔冒出丝丝青烟,牵引着一列深绿色的列车奔驰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

李远玲静静的坐在平壤——北平的28次国际列车上,看着窗外迷人的初夏景色和车厢内穿着传统韩服,充满异国风情的朝鲜列车员思绪飞扬,心潮起伏。

一个人旅行总是有种孤独感,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平时忙碌着上课,备课和照顾日常生存技能基本为零的父子两人,时间总是排的满满的。也没有心思想起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李远玲的老家位于著名的西子湖畔,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也算是一代国学大师,写了一手好书法,对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至深。李远玲上高一时,父亲在一次下乡劳动中偶感风寒,因治疗不及时转成急xquot;/gt;肺炎撒手人寰,母亲也在两年后思念父亲过度早早去世了。

母亲生病期间,李远玲和给母亲脸色看的嫂子狠狠的干了一仗,看着自己哥哥一副妻管严的样子,母亲过世后再无牵挂的李远玲直接报考了位于东北地区的盛京航空学院,从此远走他乡,再也没回过杭州老家。

能有20年了吧,小远都11岁了啊,想起临行时儿子苦着脸敲着盘子对着老梁同志说道:“吃惯了妈妈炒得菜,再吃爸爸做的就好像是在吃饲料一样。”以后得找机会带着小远回到杭州看看,得让他知道妈妈的家乡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呢。想着梁远可爱的样子和一家人的种种趣事,因回忆带起的那股复杂难言的酸涩感觉慢慢的淡了下去

1987年北平火车站的人流远比后世要少得多,李远玲刚走出北平站西出站口,就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举着一块写着李远玲三个字的纸板,在出站口附近焦急的向人_流中张望着,虽然时隔多年李远玲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昔日的导师和师母,已经三十多岁的李远玲尖叫了一声,大声喊着:“老师我在这里。”向着老师所在的位置跑了过去。

吴忠华老泪纵横的看着正在和自己老伴廖敏抱头痛哭的学生,当年也在盛京航空学院教授工程热力学的廖敏,对刚刚入校勤奋好学的李远玲非常喜欢,在知道李远玲是主修老伴所教授的专业之后,就经常邀请李远玲到家里吃饭,随着双方关系越来越亲密,得知年少的李远玲父母双亡之后母xquot;/gt;大发,后来老两口gquot;/gt;本就是把李远玲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吴忠华擦了擦眼睛,走过去拍了拍还抱着李远玲问这问那老伴说道:“老廖啊,小玲刚下火车也累了,我们是不是回家在聊啊。”

李远玲不好意思的松开了师母,转过头给吴忠华鞠了一躬说道:“老师好,刚才看见师母一高兴就把您给忘了。”

吴忠华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能看到你就好。”

廖敏瞪了吴忠华一眼说道:“小玲先不用管他,快和师母说说什么时候嫁人的,他在铁路是干什么工作的?”

吴忠华笑了笑,挥手招过来一辆黄色的t市大发“面的”三人上车离去。

一路上李远玲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简单的和师母说了一遍,又一一报告了家里的家庭成员。廖敏对梁远兴趣大起说道:“下回来一定要把小远一起带来,你坚哥跑到英国定居了,还娶了个洋婆子,一年到头也看不见人影。我和老吴都退了时间很多的,帮你带带孩子,补习补习功课还是能胜任的。”

李远玲差点没乐出来,心想哪有两个中科院院士给小学生补课的,师母和老师年纪大了,喜欢儿孙绕膝,下次来到是可以把儿子带来哄两个老人开心。

三个人回到家,吴忠华早早的就在饭店订了一桌子当年李远玲喜欢的菜,一顿饭一直吃了整整一个下午,眼泪掉了无数。李远玲这才得知吴忠华在79年就平反了,恢复工作之后为了打开国门,同西方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关系,80,81这两年基本都是利用自己当年在国际上的威望,带着科学团队不停的同西方国家做交流。直到82年底才回到清华担任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系主任,83年盛京航空学院才知道了吴忠华教授的去向。

吴忠华83年和盛京航空学院恢复联系之后也寻找过李远玲,由于80年代初对知识分子大批量的平反不断,因此人员变动很混乱,吴忠华没有得到李远玲在寻找自己的消息。直到退休之后,有了空闲时间的老两口再也按耐不住思念之情,从盛京开始了艰难的寻人历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兼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的吴忠华,翻看今年青科赛l省赛区的参赛作品时,发现了梁远的空调扇对小家伙的发明产生了兴趣,拿起参赛作品仔细一看,发现吸气风扇的造型和数据怎么看怎么眼熟,一翻梁远的资料发现母亲叫李远玲,吴忠华哪里还能按耐得住,直接把电话打到本溪铁路中学,才有了梁远在家里看到的那一幕。

梁远千算万算也不会想到,这一世的自己成了李远玲和吴忠华提前相遇的诱因。

三个人都是搞技术的聊了一会家常之后,难免就会扯到专业知识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