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不断作为的老年时期
(3/4)《解码三国英雄》 / 不言语之前,先说袁焕涣这个人说话为什么会更易打动曹操?袁涣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名,以致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这个人对曹操的影响很大,曹操对于袁涣的感情有别于任何人。袁涣死后,曹操为之伤心流泪,而且赐谷两千斛。写了两张手令,一是用国家仓库中的谷物一千斛赐给郎中令家的;一是用曹操家的谷物赐给郎中令家的。为什么曹操要写两张手令?对此有人大惑不解,曹操解释说“用国家仓库的谷物依据的是国法;用我家的谷物,因为他是我的亲密老部下啊!”意思是说,袁涣既要依照国法给予奖励,依照曹操对于袁涣的个人感情更应奖励,所以,曹操分别写了两张手令,分别从国家与个人的角度上对袁涣予以奖励。可见曹操对袁焕的器重与厚爱。在我看,曹操之所以如此器重袁涣,与袁涣对曹操的影响有关。《三国志。袁涣》的内容不多,其表现袁涣治国的内容占了大部分。
第一处是:袁涣对曹操说,兵属于凶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它。用道德去进攻,用仁义来征伐,加上安抚民众,为他们除害,这样做了,才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经十多年了,百姓希望安定,而比吊起来的人渴望解救还迫切,为什么?我想大概是政治失去了正道吧。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救世,所以世道乱了,就用大义来规范它。世民虚伪,就用质朴来克服它。世道不同,事势变异,治国的方法也应不同。这是不能不明白的,制度的损益,古代和现在是不一定相同的,如果怀着对天下广施仁爱之心去拨乱反正,虽然以武力平定叛乱,而又用道德来帮助,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您的明哲超出常人,古时候那些用来获取民心的措施,您已经尽力试用了,今天那些失去民心的教训,您也全部借鉴了,天下依仗您得以免除了危亡的灾祸。然而民众还不懂道义,希望您用道义来教诲他们,那就是天下太平了!曹操完全接受了他的建议。袁涣被任命为沛郡的南部都尉。还有一处就不在此赘述了,大家可以读《三国志。袁涣》传。
荀彧怎么说。对于曹操来说,荀彧是任何一位谋臣都不能取代的。尽管荀彧被曹操设计害死了,但荀彧对于曹操的影响与贡献是挥之不去的。《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用《魏氏春秋》中的内容有:“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很显然,荀彧希望大兴儒学,对此,太祖嘉纳之。
综合这三个人的论述,概括一点,就是只有孙、刘未被消灭之前,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就是傅干、袁焕、荀彧等人所提的建议。这些建言与论断对曹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影响有三点。
先说其一,曹操征战张鲁,占领汉中之后,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取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对于司马懿观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曹操反曰: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对此,刘晔也进言“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为由,仍按兵不动。曹操在如此良机前为何按兵不动,并不是不想取西川,只是心中已有傅干“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的规劝在先,有袁焕的“民众还不懂道义,希望您用道义来教诲他们,那就是天下的太平”之言在后,还有荀彧“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在耳。于是,曹操放弃了西进。当然,此时,更为重要的、更为深刻的是曹操的心迹发生了变化。尽管已是暮年的曹操,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尽管是伏栎的老冀,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暮年的烈士,不已的壮志是什么?这伏栎的老骥,千里之志是什么?这是曹操讳莫如深的,也是曹操那些鞍前马后的忠诚部下心知肚明的。所以,曹操才按兵不动。曹操的按兵不动,只是对西川而言,曹操对整个东汉政权已是韬略在心了。
再说其二,傅干等人的建言不但使曹操在军事行动上产生了影响,而且在方针政策上很受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了具体影响。这一点《三国志。武帝纪》多次讲到这方面的内容,现摘录一例,“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这处内容说得很明确了,“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挑选当地优秀子弟来教育,希望先王的道义得到传承,使之有益天下。与傅干等人的论述完全一致。曹操的这些做法与主张无疑是他那“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其三,袁绍父子的教训,曹操是历历在目。曹操以袁绍父子为鉴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曹操相对袁绍来说,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而最后曹操却打败了袁绍,并非仅仅是曹操善于人谋。其主要原因是袁绍因自己的强大而蔑视对手,忘记了困兽犹斗的教训。只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的兵法教条,急于取胜,而忽视了“